《里仁篇第四》⑲⑳㉑
⑲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⑳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㉑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有它时代的背景,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孝子,是不离开父母身边的,要守在父母身边做事情,因为父母有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身边去侍奉。
游必有方,即使远行的时候,也要有固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我们去了哪里,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可以找得到,可以通知到。方的第二层意思,是知道我们在那里做什么,具体在做什么事情,可以让父母更加的放心,而不是忧心忧虑的。
所以我们说这句话,有它时代的背景,到了我们今天交通更便利,即使是几千公里,也是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就可以回到身边,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古时不是的,可能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路上都要行走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依然有很多人是留在父母身边的。
所以我们只能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守在父母的身边,来侍奉父母。但是如果我们有自己的志向,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说有它的时代背景。这句话我们也不再过多地去讲,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的条件,来侍奉自己的父母。
但是孝顺父母的心是不变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孝顺父母的方式改变了,但是孝心,对父母的恭敬有礼,对父母的仁爱之心不能变。这个是内在的,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如何侍奉父母,以什么样的行为,这个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去发生变化的。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指的是父亲去世的三年,古时父亲去世的时候,要守丧三年的,所以在这三年是不改父之道。我们再讲一下道,什么叫道,一定是正确的,我们称为道,但是正确的,却不是唯一的,正确的事情有很多,正确的教导也有很多,但是能称为道,他一定是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式。
所以三年是不改父亲的教导的,这个也是仁的体现,对父母的仁爱,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父亲在一生当中,可能会给我们很多的教诲。比如说你要懂得谦虚,比如说你的生活要节俭,比如说你要爱护你身边的人,比如说你要诚实地做生意,你要踏踏实实地做人,等等这些都可以被称为父之道,都是正确的方法。
所以我们是不会改父亲的行为方式,不会改变父亲对我们的教诲,这句话自古以来争议都比较多,有很多人都会来不停地对这句话,起争议,有的人说父亲说的是错的,难道我也要听吗?所以这里重点就在父之道,这个道字,道他一定是正确的,我们称为道,他一定是善良的,向上的,积极的,我们才称为道,所以没有什么可去争议的。
我们学知识切忌学死,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也不是守丧三年。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父亲教给我们的那些正确的事情,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在遵守父亲教导我们的方式。
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分辨能力,父亲即使说的,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我们只是不遵从,不去照着做,但是也不会去违背,也不需要和父母去顶撞,也不需要去触犯父母,让父母伤心。
我们默默地记下,我们靠自己的价值观,靠自己的理解,来指导我们自己的行为,但是父亲的那些正确教诲,我们一定要谨记心中。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知,知道,记住的意思,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记得。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是因为父母的高寿,而内心欢喜,喜悦。一则以惧,惧,是担忧,恐惧,因为父母的高寿。
同时我们也有担忧和恐惧,我们讲了这两句话,实则也就讲清楚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我们再讲一讲担忧的事情,在我们没有学习圣贤文化之前,在没有修行之前,我们可能认为,只要给父母吃得好,穿得好,给父母一个房子住,我们可能觉得就是在尽孝了,可是当我们学习了圣贤的文化,内在有仁的时候。我们再静下来思考,我们的父母在担忧什么呢?
父母担忧的,无非是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你自己家庭是否幸福,你是否优秀,你的人际关系怎么样,你的身体怎么样,我们照顾好自己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减少父母的忧虑。
如果每天父母都在担心我们,是不是更加增加了烦恼,当我们学习了圣贤的文化以后,首先要让自己的内在,是有道德修养的,让父母放心,接下来我们要去做什么事情呢?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有的人说孩子更亲近,孩子是在我们之后的,我们在结婚生子之前,是没有孩子的。
所以一定是每个人,先有自己的父母,所以先从亲近自己的父母开始。我们随着修行要思考问题,更加地深入,我们自己通过学习,让自己减少了焦虑,减少了痛苦,减少了烦恼,懂得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难道这些对父母不重要吗?
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也去影响一下我们的父母,让他的焦虑少一点,让他的困惑少一点,让他晚年老有所乐,给他找一些兴趣爱好,找一些可以思维的事情。人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如果没有自己的乐趣,如果没有自己的爱好,实则是很痛苦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我闲下来,可能就会更多地去胡思乱想。当我们的父母,如果内在的焦虑变少了,忧思变少了,不再胡思乱想了,他的身体自然也就会变好。
我们经常讲,一个人身体状况,其实是由心病所延伸而来的,想想我们自己,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当我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好,当我们的内在是美好的,内在是积极的,不再抱怨的,是不是我们的身体,也会变得更好呢。
所以对于父母更是如此,我们懂得修行,内在的重要性,我们要影响父母也去改变,哪怕他的改变,没有年轻人的悟性,可以变得更好,变一点点也比不改变,要强得多。
我们来做一下总结,从上一讲,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到了这一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四句话都是在讲孝。
孝是我们体现出来的对父母的孝顺,孝敬,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行为,但我们要从孝中看仁,看似是在讲对父母的孝,实则也正是内心仁的体现,我们内在有仁德的时候,不忍心父母伤心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我们的孝道。
我们这个时候,再延展开来讲,把这个孝字再破除掉,我们看内心的那个仁,当我们内心有仁德的时候,不光是对我们的父母如此,对身边所有的人皆如此。
《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所以我们修行的次第,也是如此,从身边亲近的人开始,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始亲近的人,所以不光对待我们父母如此。
对待我们身边的朋友,夫妻之间,对待我们公司的同事,上下级关系,对待自己的儿女,孩子,每一个在我们身边的人,都是如此的。都是内在有仁德的,都要懂得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这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从亲近的人开始,随着我们内在的仁,越来越大,是可以泛爱众的。
我们再举例,具体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要如何去应用。比如说事父母几谏,要轻微,委婉地去劝谏,对待我们每一个处上位的人,是不是都应该如此呢?不损伤对方的颜面,对方才是容易接受的,即使不听从或者不采纳,我们依然是又敬不违,依然是恭敬的,不去违背,劳而不怨。
我们再来延伸,对朋友的劝谏,何尝不是如此呢?对同事的劝谏,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再往下讲,对待处自己下位的人,对待自己的儿女,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去做事情呢?也可以轻微,委婉地去劝谏,即使对方没有采纳,我们也依然是对上位恭敬,对下位慈爱的,劳心,但是不生怨恨。
我们再举例来讲,父母在,不远游,游也有方,当我们产生这样行为的时候,是我们内心有仁德的体现,是为他人着想的体现。比如说,对我们的领导,要不要如此,我们出行,出去做事情,是不是应该让他人知晓,我们去了哪里,在做什么,这个时候就是在方便他人,我们对自己处下位的人,对自己的朋友,是不是也可以如此呢?告知对方,我们所做事情的原由,告诉我们去做什么,这个时候是可以方便他人的。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在一个企业当中,我们出去做事情,做什么事情,如果领导和同事,都是不知晓的,这个时候,是不是会打乱他人的工作安排,导致了工作上的不和谐。
所以我们把孝字破掉的时候,它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经常讲一个词,叫做情商,情商从哪里来?当我们内心有仁德的时候,我们做每一件事情,讲的每一句话,处处都是为别人着想,都是在方便他人的,这个时候自然情商就会得以体现。
所以我们从孝之中去看仁,我们再把这个孝破掉的时候,我们对所有的人,内心怀有仁德的时候,就会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事情就会有分寸,我们的行为,就会让别人觉得舒服。礼之用,和为贵,这个也是礼之根本,孝之根本,为人处事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