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
直观上,我们认为两个错误的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事实上,两个错误带来的仍旧是两个错误的命题而已。我们所讨论的这个谬误,可以用如下最简单的方式表示:“因为——已经完成,所以现在应该做——”。这些空格的选项可以是人类的任何行为,从善意举止到丑恶罪行。
这个论证的推理有赖于如下假设先例独立决定未来的行为。实际上先例不能为未来的行为提供有力的支持,已经完成的行为只有历史意义。在决定先例是否有借鉴意义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然而一旦谬误出现,接下来人们都将拜倒在非理性之下,以至于非理性的推理和行为是如此显而易见。历史的篇章写满了这种谬误的例子,而且常常以最宏伟的规模出现。
“他们先做了,所以我们应该以牙还牙。”但是,如果他们所做的是错的,我们的行为就成了一种报复,双方都是错的也不能使这种行为立刻变成对的。
I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
两个错误并不能得到正确的命题,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然而我们还是容易犯这样的谬误,出现非理性的推理和行为。
就拿昨天沸沸扬扬的国乒事情来说,一开始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罢免了总教练刘胖; 然后对运动员禁言,记者禁问; 现在事态激起了人民大众的关注,又大量删帖,不知道事态发展会向哪个方向,但肯定不会是原本上层领导想的那样。
家长也会犯以暴易暴的错误,爸爸满心欢喜地赶到幼儿园,可一看见宝宝,就发现他粉嫩的小脸上多了一道红色的抓痕,爸爸真是心疼死了。后来老师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当时宝宝和另外一个小男孩一起玩,后来因为争抢玩具,小男孩抓伤了宝宝。爸爸感到很气愤,还“教育”宝宝下次不要吃亏,要勇敢一点还击,把对方打倒才不被欺负!
家长爱孩子,不愿孩子被欺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一个错误的开始,回应错误的行为,并不会产生正确的结论。
“因为小男孩打了我们家孩子,所以我们应该还回去”。这样的逻辑谬误。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吵架时经常会这样,因为你比我凶,所以我要比你更凶。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孩子犯错或顶嘴的时候,家长就愈加指责!其实也没什么卵用!
孩子把数学作业拿给爸爸检查,看到错题,爸爸顿时火冒三丈,说:"过来!这道题你看看,怎么做的?",顺手打一下头,"怎么这么马虎?照你这样的态度,下次肯定考个C!",恶狠狠地说"期末考试考的不好,你等着!"
打他并不是教育他,其实是在发泄爸爸他自己的情绪。所以也没有什么效果,每天都在上演同样的历史。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目的:认识到正在发生的以暴易暴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暴易暴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问题更加糟糕。
孩子做作业犯错的时候,告诉他:"很好,你又犯错了,你的知识薄弱点暴露出来了,这是好事,我们可以加强这方面题目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