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潮汕的粿条是极符合中国古典美学的,就是儒家大圣人孔子所谓的““素以为绚兮”。
“素以为绚兮”是来自《论语·八佾》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夏问道:‘《诗经·卫风·硕人》篇有‘轻盈的笑脸带着酒窝啊!美丽的眸子黑白分明啊!好像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啊,它的意义是怎样的呢?’孔子说:‘绘画之事是在有了洁白的质地之后进行的。’子夏说:‘这样说来,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以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人,要数卜商(子夏的姓名)了。他才是可以与之谈《诗》的人呢!’”
在古代中国,未发明纸张以前,古人用生绢书写作画。素是什么呢?素就是没有染色的丝绸。素这个词义,引申为白色,无色,以及质朴无饰的意思。绚的本义,就是美丽、漂亮。在绢上作画,有了文彩的线条或图案,古人品评,有文彩,绚丽。所以”素以为绚兮“,就是以素为绚兮,即本色,质朴无华是最好的,最美的。
“素以为绚兮”,我觉得最简洁明了的解释就是说“洁白的布上画出绚丽的图画”。它是一个美学观念。简洁、质朴的美是永恒的主题。世间的人、事、物都具备有这些美学特征。我觉得潮汕的一碗在外乡人眼里寡淡的粿条汤就非常明显具备“素以为绚兮”的美学特征。
聪明的潮汕人在对待美食上,也犹如高明的画师能够在“洁白的布上画出绚丽的图画”,他们往往能用简单的食材就能做出绚丽多姿的美食出来。比如,一碗清汤寡淡的粿条汤。粿条是用米浆做成的,先将米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等到米膨胀变软之后便可以那去磨浆机磨成浆;磨成浆后根据米浆的浓度决定要不要加水,然后放到特制的蒸笼抽屉里面蒸熟即可,一般火比较大的时候,3分钟左右即可。
粿条蒸熟之后,真像一张洁白的纸或画布了。接下来就由高明的画师(美食家)来涂抹了,一碗清汤寡淡的粿条汤,依据加入食材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猪杂粿条汤、猪血粿条汤、海鲜粿条汤、牛肉粿条汤、牛杂粿条汤、猪肉丸粿条汤、牛肉丸粿条汤、鱼丸粿条汤、鱼头粿条汤、蚬仔粿条汤等等,凡是人们能想到的食材,其实都可以跟粿条相搭配,粿条就是百搭的代言者。
煮粿条汤,除了配料不同,其做法大同小异,比如猪杂粿条汤,先把粿条在高汤里煮熟,捞起,装大碗,碗里已经放适量的盐、味精、或者有少许冬菜,再把其他配料淖熟,如猪心、猪肾、猪肝、精肉、板筋肉、猪血,淖熟后装碗,舀一些高汤下碗,最后下葱花、香油几滴或者胡椒粉少许,吃的时候搅拌一下,就是非常美味的一餐了。
粿条除了可以做汤,也可以干炒或者干拌粿条。各地做法大同小异,比如以下做法:
1、炒粿条:
传统的潮式炒粿条是先将油锅烧热,放入粿条翻炒几下,再将少量的水倒入,在粿条的另一面形成微焦状,再放入肉丝、虾仁,洋葱丝,番茄片等配料同炒上盘的。现在的炒粿条已经少了加水这一环节,所以口感很传统的也略有差别,不过还是有点老店一直遵循传统,一般他们的招牌上为注明老式炒粿条。汤粿条就是把粿条过热水,晾干垫底,再加上配料与清汤。沙茶炒粿条则是在配料上再加沙茶酱。炒粿的功夫全在油(朥)以及火候。油(朥)足、火候够,则香浓可口。
潮式粿品中还有一种蒸成半寸厚,切成三角形的“炒粿”,把它炒熟后,加上甜酱油,花生末等配料即成美味的小食。在汕头,炒粿最有名的是永和街口一摊,由于炒得可口,所以每天总是供不应求。
2、干粿
的做法很简单,和普通的干面的做法一样。过热水,晾干入碗,加上沙茶酱,葱花。快速搅拌,再搭配上一碗猪杂汤。
3、粿条卷
粿条卷的浆皮比粿条稍薄,蒸熟之后,可以撕下来直接酌酱油吃,或者自制一些调料来配合吃,如果不嫌麻烦,可以弄个土豆丝、韭菜蛋、豆芽肉丝等等做馅料,把这些馅料包裹起来吃,也是美味之极。当然,我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粿条在聪明人的手里,能开发出更多的菜品,它就像一张洁白的布上,等待画出美丽的图景。
美食也好比美女,秀色可餐,这个成语就是佐证吧。粿条汤就好比是一个素面朝天的温柔大方的潮汕姿娘,性情如水能承受万千,能包容无限。或许你可以理解一个潮汕人对于一碗粿条汤的情感,里面有归依、乡愁、挚爱等等的情绪,无穷尽的,就像一碗粿条汤能容汇万千的食材,品鉴无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