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依恋关系不一样,会出现4种不同的需要改变的妈妈的类型。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不是为了责备,而是为了疗愈,知道如何与妈妈相处,或者避免自己做那样的妈妈。
1
第一种叫“做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
很多人长期的痛苦来自妈妈,孩子需要背负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妈妈的不幸。如果妈妈总是把女儿或者儿子当做倾诉的、承担压力的对象,这就是没有完成分化的过程。
大家知道健康的分化是什么样的吗?其实是这样的,我们判断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健不健康,应该看什么呢?这句话叫做“可分离,常牵挂”。
很多妈妈喜欢把自己对家庭的抱怨、对老公的抱怨、自己的疲惫,都告诉孩子,说“都是为了你”,所以孩子会对妈妈产生极强的内疚感。
很多人是接受了心理咨询以后,才开始认识到:原来自己每天承受的沉重负担,自己内心的那种痛苦,很多都来自妈妈的痛苦,而不是自己。他这才能够意识到:“原来这些是妈妈的情感啊。妈妈一定很累。但这是妈妈的人生。我要过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2
第二种类型的妈妈,叫做“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妈妈喜欢说爸爸的坏话,喜欢在家里拉着孩子一块对抗自己的爸爸?
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是不一样的。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二人关系,就是母亲跟孩子是两个人,但爸爸和孩子是三角关系,因为爸爸跟孩子的关系都要经由妈妈,这是很有意思的。
因此,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大多会大过爸爸对孩子的影响。好多妈妈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他试图通过三角关系来解决他和丈夫之间的二人关系。妈妈希望引入孩子,通过孩子来做调节的按钮,控制这个孩子,或者让孩子与他形成同盟,来对抗自己的丈夫。
这些妈妈的典型特征是什么?她们有很多的抱怨,在孩子面前抱怨,在别人面前抱怨,但她也不离婚,“我怎么都行,但是我的孩子不能没有爸爸。”其实这些话对孩子是极大的绑架,孩子就会觉得“我给我妈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我给我妈造成了多大的负担”等。
3
第三种妈妈,叫做“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
生活里真有这样的妈妈,她们把孩子生下来扔给老人,直接就走了,甚至有些妈妈都不待在孩子身边。还有妈妈生完孩子以后,发现自己还没长大,心里还想玩,所以天天出门,孩子就扔给家里的老人或者保姆照顾。
这些子女会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态,就是“抵抗型依恋”,她会说,“我恨我的妈妈,因为我的妈妈从来不照顾我”,但她又离不开,又特别渴望获得妈妈的保护和爱,这叫抵抗型依恋人格。
如果大家不能理解的话,想一下苏明玉就明白了。我们看过《都挺好》,姚晨演的苏明玉就是典型的抵抗型人格。她说起妈妈的时候是愤怒的,甚至根本就不能提那个人,觉得她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她真正提到妈妈的时候,又总能戳中自己的泪点,因为妈妈对待自己和哥哥是完全不一样的,苏明玉感受不到妈妈对她的关爱。
4
第四种需要改变的妈妈类型,叫做“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
父母经常会对这一点无感,他们觉得我对谁都一样,对老大、老二、老三的态度都一样。但事实上真的都一样吗?不一定。这里有一个有点悲哀的术语,叫做“家庭牺牲品”。
当夫妻之间的关系紧张,或者别的关系太复杂、压力大的时候,他们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发泄一下,恰好能缓解问题。这时候孩子就是调皮一点,他又恰好造成失误,导致很多问题的矛盾就转移到了这个孩子身上。但实际上,那个问题可能来自夫妻关系,他们回避这个问题,不解决问题,每次都拿孩子说事,这叫“家庭牺牲品”。
得到父母更多爱的那一个孩子就会更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父母的偏爱对所有孩子来讲都是一种伤害:没有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会产生被伤害的意识;被父母过度偏爱的孩子则无法实现与父母真正的分化。两种孩子同样受到了伤害。父母的区别对待,将会使所有的孩子都带着伤痛生活。
为人父母永远是需要学习和进步的,孩子也是父母学习进步的老师和动力。尤其是妈妈,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关键人物。愿每一个妈妈都是孩子的好榜样,好妈妈;愿每一个孩子都不被区别对待,做开心快乐的那个最可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