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了这本《原生母爱》的书籍,觉得有种像是找到了知己的感觉,感觉每一条都在说我自己一样。如果是以前的我看到这本书的内容,我的共鸣或许会更强烈,只是随着年龄越来越长进,也放下了很多。
里面讲到了4种需要改变的妈妈,现在的我也正在备孕,我希望我也能好好学习,将来与自己的孩子好好相处,希望未来的他/她能身心健康,而不是像我思想负担总是那么重。简单说一下具体哪4种吧。
第一种:需要放手的妈妈
里面讲到有一个咨询的患者说:“我只要看到妈妈的来电就会精神崩溃,因为妈妈总是重复同样的话。每次接完妈妈的电话,我都会因此变得情绪失控,无法正常生活。别人的妈妈都会说:‘我过得挺好的!你们不用管我,好好照顾自己就行!’为什么我的妈妈永远不会说这样的话?为什么我要负责妈妈的人生呢?我到底要照顾妈妈的生活到什么时候呢?”
其实现实中,我们很多人除了在大城市打拼的辛苦,大多痛苦来自于原生家庭,如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子女来完成自己的梦想。把对家庭的抱怨施加给孩子,让孩子产生内疚感。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将内疚感转化为愤怒,施加给旁人。
我们与父母天然会存在一种依恋关系,但随着慢慢长大,我们也要学会分化。这里面提到了一个观念:健康的分化是“可分离,常牵挂”。可分离,就是你可以在省外也可以在国外,常牵挂,就是经常电话、视频、聊天、相互关心。这里最典型的一种关系:婆媳关系。
第二种: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主要表现就是:妈妈/爸爸其中一方经常向子女说对方的坏话,抱怨,引导子女怨恨自己的爸爸/妈妈并渐渐疏远。他们经常会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早就不想过下去了。你一定要努力,我就指望你了。我怎么都行,我的孩子不能没有爸爸/妈妈。”其实这些话对孩子来讲是极大的绑架,孩子会觉得他们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孩子很容易崩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
很不幸,我从小也是这样,我的爸爸从小告诉我我的妈妈怎样怎样,以至于从小我都觉得这个世界只有爸爸对我好,妈妈是不爱我的。我也难过了很久,初二开始每天失眠。以前还会努力学习,后来慢慢觉得学习不那么重要了,只要能考上就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那个时候就开始废了。
我的失眠是直到遇到见见,我们结婚后,慢慢的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才开始好转。现在好多了,但偶尔也会很难入睡,老是想起以前的事情。现在是能放下一些,但不能完全放下。
第三种: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
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但现实就是真有,他们把孩子生下来就扔给老人,常年没有一个电话和一句问候。有的妈妈自己生完孩子才发现自己都没长大,心里只想玩,大都也是扔给家里老人。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案例,如果在上一辈发生可能更容易被理解,但我们90后这一代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电视剧《都挺好》苏明玉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第四种: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
在家里有2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大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特别是一儿一女,上一辈父母大都重男轻女。在众多兄弟姐妹中,父母偏爱的那一个就一定会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无论父母偏爱哪一个,两种孩子都会受到伤害。电视剧《欢乐颂》樊胜美就是经典例子。
关于以上4种情况,我们还是要学会理解父母,毕竟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和将来才是更重要的。这本书提到两种寻找幸福的模式:发现幸福模式(√)回避不幸模式(×)。我们要学会勇敢的说我要......,而不是只要不是......就行。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You are beloved” 你是一个被爱的人。这是国外做心理治疗的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当你成为一个被爱的人时,你才能够正常地看待别人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