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断变迁,道德观念、历史观点、功过是非之评价也在不断改变;而人性中所闪耀的瑰丽光彩,亦如绽放的火花,在至暗时刻照亮了人类历史前行的道路。
翻开明末清初史,会发现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颇具争议,有人说他如岳飞,是了不起的英雄,也有人说他如秦桧,是受人唾弃的卖国贼;如此天差地别的说法,令人费解。
而他,正是金庸眼中勇于抵抗后金的晚明英雄袁崇焕。
金庸曾说,《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并著述《袁崇焕评传》以作补充。
同样,在《大明祭》作者郑治笔下:他忠肝烈胆,却身处攻伐不休且极其复杂的时代;他遇到生性多疑的帝王,惨遭“鬣狗群围撕咬”,被朝廷千刀万剐凌迟生割,被无知城民争食其肉……一桩桩一幕幕,尽现晚明政权之糜腐、之颠倒、之诡谲的真实写照,而横亘于皇帝与无知城民之间的“真相”,终究没有湮没于历史之滚滚尘烟中。
本书再现了一个亡命孤臣的悲怆命运,以及大明王朝最后的挣扎,同时也针砭了崇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扳倒魏忠贤却无善后良策,以致文官独大、边事制肘、忠臣枉死,将帝国带向万劫不复之地。
那袁崇焕之争议到底是什么?
一是“五年复辽”妄言欺君之罪,对于一个文武兼备、二度起用的将才来说,怎敢用身家性命糊弄天子?复辽计划意为辽人养辽土、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且耕、且筑、且前,渐图之;有理有据何谓妄言?
二是“买粮资敌”之罪,袁崇焕深谙“西虏不扶,东奴不靖”的道理,大明若废抚藩政策,蒙古定会转投东奴,一旦失去这个境外藩篱,结果不堪设想;但他低估了战场外那些囿于朝堂之宵小词臣的利嘴,可以杀人于无形;如云南道御史毛羽健,参袁崇焕“安抚蒙古战略”误国害民,崇祯皇帝从谏如流、兼听误国。
祸起萧墙下,乱在肱骨中。
三是“私自议和”之罪,自古兵不厌诈,这不过是皇太极为除掉袁崇焕所设计的“反间计”,只可惜大明言官眼盲耳聋、借机弹劾边臣;威威天朝岂可向蛮夷狄胡俯首求和、割地求款?此大忌难道袁崇焕会不懂?
·
四是“擅杀大将”之罪,袁崇焕斩杀毛文龙,被崇祯认定为国除害不予追究,且已下旨结案;这也是皇太极与其幕僚范文程策划中的一环,却被大明奸佞当成了诛杀袁崇焕的重要理由;令坐收渔利的皇太极,不费吹灰之力便赢得了这场豪赌。
大明朝野上下腐烂如斯,君王政*眼光浅薄如斯。
袁崇焕一死,大明行将就木。
本书以史为纲,将众多历史人物尽现于读者面前,他们共同演绎了这段凄婉而壮烈的历史悲歌;深铭于心,唯愿“为众人抱薪者,不再冻毙于风雪”;回看历史,“我们可以卑微如蝼蚁,但绝不可扭曲如蛆虫”。
泪满衣襟难释怀,挥笔敬英雄,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