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完酸辣粉,满嘴调料味,导致胃里翻腾着,心里烦闷着,对同伴说:你想念妈妈做的饭吗?同是漂泊异乡客,那一刻我知道她与我是共情的。
严格来说,我较同龄人在家里吃饭的时间要少很多。小学五年除去寒暑假星期天,都在外婆家吃饭。初一自己做饭,初二爸爸边榨油边给我做饭,初三那年定居新家才吃上妈妈做的饭。上高中离家远就住校了,不过两周星期一次,回家还算频繁的。等上了大学,只有节假日才回去,工作之后更是如此。直到有了小孩之后,休产假期间才在家里住的时间比较长。我照看小宝,妈妈照顾我,三代人过得有滋有味。早晨醒来一碗鸡蛋茶等着我,半晌饿的话也有妈妈准备的辅食,出去溜达远远听到妈妈叫我回家吃饭,心里满当当的知足。
年轻的时候,味蕾和人都是任性的,像野生动物一样,总是要向外去寻找新鲜的食物。仿佛那些冰凉的、刺激的、酸辣的,才是最美味的。那些高级的、国外的、少见的,才是最可口的。每次吃完之后,回家还不忘炫耀一番,跟家里的饭来个天翻地覆的对比,那个时候的自己,在父母眼中肯定像个白眼狼,讨厌至极。遇上好时机也带他们出去吃,他们总说:一般一般,还是在家里吃好。如此这般,出去吃的次数很少,只能往家带了,却是缺了些氛围。
这些年网络科技发达,父母也知道了三聚氰胺、注水猪肉、瘦肉精、禽流感,还有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每每回家,总是苦口婆心地劝我少在外面吃饭,献宝似的准备一堆无添加、无污染的好食材让我带走。喝山泉水,吃自家种的蔬菜,煎自家鸡下的蛋,宰家养猪牛羊的肉,已是少有的福气,如此倒沾了父母乡下耕作的光了。
自打怀孕生过孩子之后,我的胃变得特别娇贵,无法再受到冷酸麻辣的刺激,吃饭时候主动选择比较平和的食物。一旦休息,尽量在家做一些家常便饭,老人孩子通吃,气氛也是对的,少了争执和不适应,也少了疾病的传播。我远不如"少无适俗韵"的陶谦,却也是"性本爱丘山"的。人总是后知后觉,讨厌前期俗弊的自己,可人本千面,每一面都是真实的自己,每遇他人提点或自己恍然大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