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一节让我对华与华「品牌三大原理」和「品牌三角形理论」有了一些区分,「品牌三大原理」侧重的是品牌如何满足外部(社会和顾客)的需求使其在社会这个土壤中存在;「品牌三角形理论」侧重的是品牌如何搭建内部体系使其更好地满足外部的需求,在社会中永续存在。
华杉老师写道:“品牌作为一种存在,基础是这个社会的需要;品牌是手段,社会是目的。你只有先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才能做出一个品牌。这就是哲学上说的‘存在者存在之基础’,你的存在首先要满足别人。做品牌首先要满足社会和顾客,这是品牌存在的基础。”
这段话讲述的是:如何使品牌存在。品牌存在的基础/前提是满足品牌根植的土壤,即社会的需要。
我突然明白,「满足社会的需要」有两重解读视角。需要意味着出现空缺,出现空缺其实也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所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本质是解决社会问题,具体地说,解决的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既是解决社会问题,也是满足社会中存在的人的需求。
这是一个从大到小,从抽象到具体的思考视角,这也让我明白,企业战略或是经营使命为什么要从解决社会问题的高度制定,因为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品牌存在之基础”,即社会的需要。
发现了社会问题,看到了社会中需求的空缺,找到了品牌存在之基础,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满足社会和顾客的需求。这其实也就是「华与华方法定位」中的「业务战略定位」,即:“我的业务是什么?我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
文中写道:“华与华的品牌第一原理,是社会监督原理。品牌为什么会存在?经济学中用博弈论来说品牌:品牌是企业为了给顾客提供惩罚自己的机会,而创造的一种重复博弈机制,目的是给顾客惩罚自己的机会。所以我说,品牌就是一个承诺,如果我违背了承诺,如果我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你就可以惩罚我,最低的惩罚就是顾客下次不买了。那么在这个理念下的企业,往往还可以通过主动加大对自己的惩罚,来赢得顾客的信任。”
品牌通过不断地提供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也就是实现了品牌扎根社会这个土壤的根本问题。那么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产品免不了地会出现质量问题。
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品牌存在的意义也就出现了。“品牌的存在是企业为了给顾客提供惩罚自己的机会。”
换个角度来看,产品出现问题,其实也是一次呈现品牌解决问题的态度的机会,也是让顾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机会,了解品牌是如何处理问题的。这对于品牌方来说,这是一次“赢得顾客信任”的机会,而不是一个难缠的“问题”。如果把顾客找上门解决问题的行为视作“麻烦”,那么就失去了“赢得客户”的绝佳机会。
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品牌方只需要承认错误,加大对自己的处罚,就能在这次博弈中,赢得顾客的信任,创造多次博弈的机会,也就是下次出了一个新产品,顾客不知道好不好的情况下,基于上次博弈中见识到品牌的态度,顾客愿意选择信任品牌从而尝试购买新产品。这个过程也就是“降低顾客选择成本”的过程。
顾客对品牌的信任增加,顾客的选择成本下降,企业的营销成本也下降。同时,顾客是体验品牌为社会提供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主体,所以顾客自然也是监督品牌问题的主要群体。顾客的监督与品牌主动加大对自己的处罚,也大大降低了社会的监督成本。
顾客与品牌互动的过程中,也就是购买体验产品的过程中,建立起对品牌的认知。在这些认知中,分为:能为品牌带来效益的认知和不能为品牌带来效益的认知。基于“一切品牌营销活动都以是否形成资产、保护资产、增值资产为标准”,那么,品牌就需要对能够带来效益的消费者认知进行投资,从而“形成品牌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