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嘟嘟打碎一个沙漏,他当时的情绪非常紧张,不敢动、不敢说话。我和妈妈告诉嘟嘟“不要害怕,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爸爸妈妈也打碎过东西”,并引导嘟嘟说了声“对不起”。
昨天晚上,嘟嘟在随手扔垃圾,我告诉嘟嘟“扔垃圾是不对的,因为你扔了垃圾,妈妈又会重新打扫卫生,岂不是让妈妈很辛苦,所以我们不要再随地扔垃圾,把垃圾放进垃圾桶,好不好”,嘟嘟说“不好”。
我有点蒙,怎么不管用?又补充道“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就是讲卫生,你愿意做讲卫生的孩子?还是不讲卫生的孩子?”,嘟嘟说“不讲卫生”,我继续鼓励他“嘟嘟很乖、很棒,嘟嘟一定可以做到的”,嘟嘟仍然不为所动。
我更蒙了,然后扭头坐下,缓解下情绪。
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嘟嘟默默的把垃圾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我顿时感觉烟消云散,赶紧表扬一番,但事实上,我并不了解嘟嘟内心到底是如何思考的。
还有一天晚上,纳纳也是随手扔垃圾,我告诉纳纳“不要随手扔垃圾”,但是纳纳似乎对此并没怎么重视,她会认为:她是她,我是我,别人没有权力干涉她的行为。
以上都是我在践行正面管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实仍然存在对正面管教的一些误解。
1.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我无法说服孩子尊重我提出的规则或者价值观,似乎除了威胁、交换才能确保我提出的规则或价值观被执行。
2. 当孩子做出正面的行为时,我会简单的选择表扬,但是,表扬只是简单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对孩子也没有帮助,但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棒,甚至会觉得棒很廉价。
正确的做法是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有三个目的
第一,不越界,不评判、帮孩子学会感知情绪和表达。
第二,不威胁,建立边界,敬畏规则,培养孩子同理心。
第三,不交换,帮孩子建立自尊感,建立内驱力,培养孩子自律能力。
综上,以上都是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成长能力
情感引导,有三个办法——简单而言,就是引导个人感、引导规则感、引导价值感,这三个方法都最终引导解决问题。
第一,观察并描述正在发生的事实,轮流表达感受:即:让孩子关注自己的感觉,让他知道这件事本身的风险、影响,履行家长提醒的责任,也让孩子学会交流、表达情感。
方法一:遇到问题时,尽量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尽量少用为什么,而是问怎么解决、下一次呢?
比如:如果孩子不做作业,我可以说“纳纳,我留意到(或观察到)你还没做完作业,咱们八点半就要开始洗脚睡觉了,我开始担忧(或担心或焦虑)你能不能在洗脚前完成呢?”、“那你看咱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下一次我们应该怎么做?”
比如:“嘟嘟,你现在已经完了三局游戏了,而且还要玩,你现在已经破坏了出门时的约定,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觉得我们怎么做才算是把这个问题解决?”
比如:对于打碎杯子这件事,问嘟嘟“我们能从这件事学会什么?要小心对不对”、“那咱们有哪些方法能够小心呢?轻拿轻放、一步一步的做,对不对。。。”
方法二:孩子做错事情时,把关注点从到底做错了什么,转变到从中学到了什么。
比如:“嘟嘟,刚才滑倒了,是不是很疼?我真的很难过,这真是太倒霉了,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吃一见长一智”
比如:“嘟嘟,这次没有得到奖状,是不是很难过,咱们以后应该怎么办才能得到奖状?”
第二,提前设定边界,解释原因,履行逻辑后果:即:让孩子自己知道规则,并自己知道因果关系和后果,履行家长管教的责任。
比如,提前与孩子坐下来沟通,约定好“纳纳、嘟嘟,咱们以后每天晚上8点半停止娱乐活动好不好,因为只有我们9点睡觉,才能睡足8个小时,明天早上7点才能起来,否则不仅你们、爸爸妈妈也休息不好,明天一天会非常难受”
比如,如果孩子没有履行规则,那就践行它的逻辑后果“嘟嘟,刚才已经提醒你了,你还在玩,那我们马上就要休息了,你今天可以在外面睡觉,这样可以相互不打搅了”、“下一次我们应该怎么办?”
注意:遇到冲突时,要积极暂停,相互尊重。
比如,当孩子不听你话,甚至打你时,你要转身走开,先平复情绪, 然后回来与孩子一起确定边界,告诉孩子“每当你不尊重我的时候,我就会暂时走开一下。我不是生气,而是不接受你的这种做法,虽然我爱你,我愿意和你在一起”
第三,赋予意义,而不是赞扬的方法,建立自尊感。即:让孩子自己知道价值感,让他自己知道这件事本身的乐趣和意义。
比如:如果你只是简单说“你一定可以的”、“你还可以更好”,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更加失去兴趣,因为这简直是责怪。正确的表述为“你刚才按照老师的指令跳过去了,非常棒,知道什么叫勇敢吗?勇敢就是克服困难,你刚才的行为就叫做勇敢,怎么样,很开心吧!”、“嘟嘟,如果这一次你没跳过去,怎么办?”
比如:不要用长者的姿态表扬孩子“宝贝做的很好,爸爸很高兴”,而是说“今天你能帮我做这件事,我的内心非常感激,因为你所做的是就叫做关心,我能够感受到你对爸爸的爱”
比如:“你做的这个作品非常漂亮,我可以收藏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