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清华学霸亦弓的《高效学习法》这本书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马克思·普朗克,另一位则是普朗克的司机。普朗克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每次演讲,司机都坐在观众席倾听。
由于每次演讲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在某次演讲开始前,司机提出让他来讲,因为司机觉得自己听了太多次,已经记下来了。
普朗克同意了这个提议。由于人们并不熟悉普朗克的长相,换上了学者打扮的司机非常顺利地走上了讲台,而普朗克则戴着司机的帽子坐在了观众席的前排。
演讲非常顺利,但在演讲的最后,在场有一位观众起身就研究内容提出了一个很难的问题。司机沉默片刻,回答道:“真没想到,你居然会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这种问题交给我的司机来回答就行了。”
这个故事曾有过很多解读。有人赞赏普朗克的大度,有人则欣赏司机随机应变的能力。但通过这个故事,大家是否思考过一个这样的问题:故事中的司机是否真正掌握了普朗克教授讲授的知识?
该书作者亦弓做出了精准回答。这就需要讨论两种知识:普朗克所掌握的深层知识,司机所掌握的浅层知识。
前者,是基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千变万化的延展与应用的知识。而后者,则是一种鹦鹉学舌的输入与输出。
司机所掌握的知识并非全然无用——至少,对专业领域进行浅层的学习总比全然无知要好,这些浅层知识可以让人初步了解某个领域,也初步具备和一些专家交流的基础。
但如果一味沉迷于浅层知识,可能会欺骗自己,让我们误以为已经了解了自己实际上不了解的知识。特别是在知识“输入”大脑后,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满足感——既然我已经记得滚瓜烂熟,那么便说明我已经彻底掌握了这些知识。但是,一旦面临实际的问题和应用,就会暴露出来自己存在的认识盲区。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书本上的知识终究只是知识,除非你能够将这些知识付诸行动,不然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知识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时候,都需要知行合一,知道是一回事,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行动起来,才能把你知道的不断完善,不断去调整,最终有一套属于自我的经验。”
学习知识只不过是实践的开始,动手做的过程,是知识重新梳理和升华的过程,是查缺补漏的过程,是对已吸收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对那些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而实际没有理解的知识的深挖和补课。实践出真知,经过动手实践之后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知识是行动的基础,行动是知识的升华。只有把知识付诸行动,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才能够真正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