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教授普朗克的事例。
获奖后普朗克受邀在德国各地进行演讲,他每次演讲的内容大同小异,演讲几乎就是一个版本。
所以,他所演讲的“量子物理理论”,普朗克的司机都耳熟能详了。
在一起去往演讲的路上,他的司机对他说“教授,你每次演讲的内容都一样,是不是太无聊了,这次让我替你演讲怎样?”
普朗克感觉很有趣,于是就是同意了。
于是二人互换了衣服,司机在演讲台上,非常流利的做着演讲,如同普朗克本人演讲一般。
演讲期间,一位物理学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司机连题目都听不懂。
司机反应了一下,然后故作镇定的说:“哇,我没想到你竟然会提问如此简单的问题,我的司机都能轻松的回答上来。”
然后指了指装扮成司机的普朗克教授,让普朗克教授来作答。
从这个事例中,有的人看到的是司机的机智和应变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掌握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掌握了前因后果,真正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就像普朗克对“量子物理理论”掌握。这是可以用来应用的。
另一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表面上看是掌握了,但他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只是自以为的表象知识,并不能真正的被自己应用。应试考试大多数是这种知识。
人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并且善于自欺欺人。
我们应该具备识别这两种知识的能力,真正的明白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范围。
这样我们才能将我们擅长的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不断的去强化能力范围外的知识,从而不断的成长蜕变。
(作者:雨佳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9085133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