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儿童心理研究专家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谈不到爱。
今天早上听老师育儿答疑的时候,一位妈妈问了一个问题,说“我儿子的上初中了,昨天他们班主任找我谈话,说我儿子在学校打听别的女生的电话号码,而且最近学习不认真,请家长管教一下。请问老师,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老师就她的问题给出了一些思路,我在这里也写出来,也许能给大家一个参考。
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这时候的孩子大多觉得自己长大了,自主思想比较强,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很多事也不会太愿意告诉父母,或许是因为怕自己的事情一旦父母知道会不认同,从而招来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又或许是他们觉得不好意思,很多事情自己知道就好,没必要告诉父母。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孩子一种自主思想和自尊心的体现,我们要做的是先平缓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不管从老师那里得到了什么答案,我们先要冷静下来,先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要急着马上拉着孩子一顿劈头盖脸的教训。
可以跟老师咨询一下孩子是近期才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已经很长时间,以及一些具体的细节,当自己大概从老师那里了解一些情况后,再心平气和的在不经意间问问孩子最近在学校都发生了一些什么高兴或者不高兴的事情,可以分享看看,如果高兴的,我们一起分享喜悦,不高兴的,妈妈也可以看看能否给你什么有效的建议!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善意和尊重。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父母通常都是一听到孩子不听话或者什么调皮捣蛋的时候时第一反应就是狠狠教训一顿,让他不要再犯。殊不知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对你树起厚厚的心防,每当他发生什么事的第一时间不是想着跟你分享,能否得到你的帮助,而是想着会不会被教训打骂。
持续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父母和孩子距离越来越远,孩子对父母的防备心越来越重,因为他们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包容和善意,父母对他们的控制欲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
所以当我们想要孩子跟我们敞开心扉,首先我们得有足够的耐心,去尊重孩子,引导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
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爱孩子的真正内涵。离开了尊重的爱,是一种不全面的爱,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畸形的爱,它会影响孩子正常“心智”的发展。
在这里分享一个我看到的故事:
课堂上,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举起手,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是当老师要他回答时,他却答不上来。老师感到非常奇怪,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此话一出,老师感到了学生那颗强烈的自尊心。于是,他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就举左手,不会时就举右手。以后上课时,老师每看到他举起左手,就尽量给他机会让他回答,而看到他举右手时就不让他站起来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应用到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身上。结果,他发现整个班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个故事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是尊重。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 一个人, 也要尽量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的人,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妈妈对孩子们应多一 点耐心, 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指责。尊重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教育的“切入口”,不懂得尊重孩子,任何教育都无从谈起。
孩子毕竟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是可以任由我们大人摆布的“玩意儿”。要尊重孩子, 就要像尊重成人一样对待孩子,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该把孩子当孩子时,我们没有把他当孩子;不该把孩子当孩子时,我们却把他当成了孩子。
比如,孩子正玩得高兴,大人常喜欢走过去拖起他来逗一逗,或者在他脸上亲几口,总之是表达喜欢和爱意。然而得到的反应可能是被孩子推开,甚至大喊:“你走!我不要你进来! ”
这是尊重吗?就算是,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尊重而已。事实上,我们随时随地打断孩子,随时随地把他当个小玩意儿一样吆来喝去,做什么事都是只根据我们大人自己的主观好恶,而没有去考虑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有时甚至认为这么做是在为他好, 是在爱他,可孩子为什么不领情呢?
尊重孩子,就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