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谈一个现象,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现象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总是有这么一个让人痛恨的存在,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家长而言,也特别喜欢用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的孩子比。有没有觉得下面这些话很熟悉?
- 你看看人家某某多勤快啊!在家里什么都帮妈妈做。可是你呢?什么都不会做!
- 你看人家学习多自觉啊!你怎么就知道玩呢?你什么时候也能给我们争口气?像某某一样考个第一名回来?
- 你看看人家多懂礼貌啊,看看你,见人也不会打招呼。
这些儿时父母对我们家长的唠叨,很多时候也变成了如今你对自己孩子的训导。别人家的孩子在我们眼里似乎是完美的。
对‘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现象,绝大多数育儿专家的观点是父母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比来比去,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不行。如果真的要比,就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不断指出孩子今天比昨天、这次比上次的进步,孩子自然就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
分析
而我是学理科的,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我的攻击点不在于如何解决‘别人家的孩子’,我的问题是:有没有人想过,真的自己的孩子不如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么? 真的别人家的孩子要处处超过自家的孩子么?
答案是No! 我在这里,想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现象。我想对父母说,因为你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时,犯了有偏采样的错误。
什么是有偏采样?有偏采样( biased sampling),简单的说就是你用来证明你的观点的证据有问题。就这个例子而言,至少犯了多次有偏采样的错误。
- 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有这么好么?哪怕是你自己亲眼看见,可不可能别人家的孩子在你或者在外人面前表现的很好,而在家里是另外一个样子呢?如果你仅仅根据自己的观察或者是从别人嘴里的听说的,那么你很可能采样是有偏的。
- 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被你知道;而表现一般的孩子更多的是默默无闻。至于表现差的孩子,即使你知道了,你会把他和你孩子比么?
- 有没有发现你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每次都会变的:体育好的是小A,孝顺父母的是小B,数学好的是小C,文学好的是小D,听父母话的是小E。这说明,你实际上是通过有偏采样,把所有知道的周围优秀的孩子的优点全部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模版。
- 此外,你还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偏采样,专门拿`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自己孩子不足之处相比,哪方面不行就比哪样。例如你孩子数学没考好,你一定把你家孩子和数学第一名的小C和你比;而你孩子一旦不听话了,你又找出最听话的小E和你比。这么一进一出,当然自己的孩子就比下去了。
结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处处超过自己的孩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家长通过有偏采样得到的错误结论。本身这个根基就是错误的。对于错误的根基导出的观点,家长当然不应该怎么做。
- 除了我从科学上来驳斥这个观点之外,很多时候,家长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的比较,是在希望刺激自己的孩子要努力。但是通过和别人比较来打击自己的孩子收到的效果,也被很多主流的育儿观念所反对。
-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孩子不需要每一点都要比别人强,发展自己的兴趣,培养孩子的长板,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是我们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