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学生和教授是两个迥然不同的群体。他们互不干涉,各自追求卓越。而体育生又被认为是哈佛校园内最受人藐视和得到不公正评价最多的群体。在校际体育中,竞争和金钱是无法避免、一直困扰着学界的两大问题。首先,有体育就有竞争,有竞争便有输赢;其次,金钱问题在体育运动中事关重大。大学的体育史就是围绕着竞争和金钱展开的,两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反体育者对大学体育的批评也是基于这两大因素:运动员过于看重输赢,忽视了比赛的乐趣;过于热衷赚钱,忽视了对人生问题的关注。以上两者构成了业余体育的精神:参加体育运动只为乐趣不为金钱,这也是校际体育规章制度的理论基础。
其实在国内高校亦存在这样的问题,业余性与职业化的争议似乎长期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大众文化与精英主义的矛盾。由于国家对关乎民族尊严与国家荣誉的竞技体育的重视,导致学校体育教育存在严重的精英主义倾向,“更高、更快、更强”似乎成为运动员的最高追求,而忽视了体育本身的健体与熏陶功能,体育比赛的目的不仅仅是推动人们身体锻炼的方式,而更多的变成了纯粹的技术竞争和体力较量。体育强国也不再以国民的身体素质为标准,而是以职业化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为唯一参考标准,体育精英主义的泛滥使体育的目的发生异变。
这种理念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培养模式与育人目标,体育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训练上,而与普通文化学生一样的学校课程设置模式又无法完全适应体育生的训练节奏,如大学课堂中经常看到跨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堂上体育生因训练而缺席,无论最后其最后的课程成绩怎么样,统一的评价标准似乎都导致了不公平现象的产生。精英主义的理念短期内难以转变,学校的培养模式也不可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从微观层面讲,学校进行必要的课程设置与评价模式改变是必要且可行的,这不仅有利于协调体育生的训练与学习,也给其他同学带来更公平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