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句话:这世间谁不是带病生存。原生家庭的隐痛,成长中的遗留的伤害,无辜遭遇的诋毁或背叛------命运变着花样向每个人发送伤痛,它让我们郁闷愤恨,黯然自伤,不觉间心底已是雾霾一片。而真正能伤害我们的恰恰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因为其他人你根本不在乎,爱咋咋地!而我们最亲近的人时常打着爱的旗号把我们一伤到底!
《家为何会伤人》这本书,列举大量的典型案,深入剖析,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句句戳中痛点,成人后的性格特征,思考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童年,作者以从业十余年的心理咨询师的经验,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性格完善提出很多指导性建议!
夫妻关系: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受,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偏爱批评,评价是阻断交流的最常见原因。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想控制对方,对亲密关系来说,是最糟糕的。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射,绝非世界本身,而是你自身!(《遇见未知的自己》里,印象深刻的是ABC理论,真正伤害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围绕事件编造出来的故事。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假如那个人连珠炮似的给我们提出一系列建议,那么不管那些建议多好,我们都会觉得孤独,甚至还有受伤害的感觉,于是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
不要把权利工作带回家,在家里奉行珍惜原则,在工作中奉行权力原则。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如果亲子关系凌驾在夫妻关系之上,会产生常见的两个问题,糟糕的婆媳关系,严重的恋子情结!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亲子关系: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被剥夺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亲子关系的观点和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一致)
存在等于被感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生而为人,对不起,从来没有被爱看见,于是存在本身就是错误。
顺从带给个体一种无用感,并让个体产生诸如“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等想法。顺从对生活来说是疾病的基础!
存在感弱的孩子,不利于形成真实的自我,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
太听话的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仿佛什么都可以失去,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他们兴奋!叛逆的孩子一般会有比较旺盛的生命力。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原因是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孩子乖张的行为常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要恢复安全感,就必须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被动攻击最典型的例子是医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师的孩子不学习!
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杀死孩子的生命!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只获得了很少的安全感。长大后就很难再重新建立一个安全岛!
性格,用心理学专业说法,即人格,即一个人内在的客体关系,即一个人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的父母的关系!你的客体关系模式可以改变,改变的方法是认识你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里说到,情绪是一种能量,比如恐惧,焦虑,自卑,害怕等,这种能量会来也会走,但前提是你必须承认它的存在,你只有承认它,接纳它,它才会走。只有找到脓包,医生才能做手术。)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承认自己童年的不幸,接受这个事实,最后和这个悲剧说一声再见!
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18岁的年龄,38岁的智慧,一定会有绽放的青春!
陈文茜说“记得人生有两条路,一条用来惜福,一条用来遗憾。如果你总是风声鹤唳地看过去,生活只好让你四面楚歌。”当我们享受了生活的美,也要接受她给的罪,就像郁郁葱葱的田野接受一场霜冻的降临,像广阔沉默的天空接受洇漫上来的积雨云,像树木、花草、昆虫、飞鸟等一切一切生灵万物那样接受四季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