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把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读完了,大致整理一下,感兴趣自取。
1.家庭沟通的主要是感受,不是问题。
2.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特点:
宽容又嫉恶如仇
悦纳自己的一切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体验为中心
超然独立的性格,不迷信权威
没有审美疲劳
能容忍模糊状态,有高度的创造力
3.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在家里脾气大。
4.“自体”即“我自己”,“客体”即与“我”建立联系的其他人乃至万事万物。对于每个人而言,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第一个重要客体。(去年就把客体关系的相关书籍买了,却一直不知道何为客体关系,至少现在知道了皮毛)
5.母爱稀少,就会导致孩子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非常执著。(例如:有的孩子会非常喜欢一只毛毛熊,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其实质是母爱的载体。)
6.看见过去,哀悼而非倾倒愤怒。(记得谁说过,“看见既是疗愈”。探索潜意识的东西,曾经的创伤,比如潜意识的冰山理论,让阳光照射到水面下的冰山,消融曾经的创伤)
7.抑郁源自丧失。(近日见到一位九零后小姑娘,言谈举止夸张,防御比较严重,但是没有面谈。听她的朋友讲述,自杀未遂,应该是有较严重的抑郁症状。其父母从小对她没有一点儿肯定和认可,每天都是挑剔和苛责,存在感严重的丧失,低自尊。)
8.非常自卑或者自责的人,会在挑剔别人或者责备别人的时候宣泄掉一些积压的不良情绪。(总是看别人不顺眼的人往往是非常自卑的人)
9.挫折商:应对挫折时形成的一些良性的应对方式,多向度思维,考虑问题更全面。
10.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11.客体关系: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基本在五岁之前完成。
12、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无条件的快乐。(重要的是是否具备无条件快乐的能力)
13、一个人的心理,就是由所有的体验组成的。
14、一个人如果有清晰的自我,他就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没有的就很在意,毕生都在用直接或扭曲的方式希望别人看见。存在等于被感知。(昨晚跟小朋友聊天,他父亲就是内在的自我评价系统不健全,原生家庭里被忽视的孩子)
15、忽视,吞没焦虑,原始的融合焦虑。自我太脆弱,融合意味着小我的死亡,湮灭感。因着这种焦虑,一个人宁愿被憎恨,攻击。他反弹意味着自我疆界的建立,愤怒等负性情绪,构成他滋养自我的养料。(易怒的人,自我价值感低,严重自卑,焦虑,进而产生攻击性)
16、被精准的理解也意味着被吞没。(容易产生阻抗)
17、双重矛盾,内心的分裂: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意识上处于A端,头脑接受,但是心和身体不接受;潜意识处于-A端,身体和心顺畅了,但是头脑不接受。(无所适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18、具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是真是的活生生的,能感觉到内在完整的自我身份和统一性,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在性、真实性,以及内在价值,具有空间扩张性。
19、假自我者,真自我与宗教、精神结合,得不到身体的滋养,沦为虚幻。(把宗教当救命稻草的人大概如此吧)
20、愚孝: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一个家庭里最孝顺的常常是最不被父母待见的那个孩子)
21、虐待,曾经被虐,这种转嫁机制是许多恶性的基础。(包括那些虐待动物的,儿时大都有被虐待的经历。可恨之人往往有可怜之处)
22、通过嫉妒转嫁他的超低价值感。(嫉妒的针对性,攻击性,就是在转嫁负性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