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乡愁四韵》原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罗大佑为之谱曲并演唱。初听以为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没成想越听越有味道。尤其喜欢前奏,有古琴的韵味。难以想象这是罗大佑二十一岁的作品,也许这就是胸襟和天赋吧。
这首《乡愁四韵》,可能看过的人并不多。但《乡愁》这首诗,却深深的印在我们年幼的脑海中,在不懂这首诗的年纪里,就记住了这样的一首诗。
作《乡愁》这首诗的时候,余光中43岁,那是1971年。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诗里面所描述的乡愁,早已一点一滴的从我们的情感中抽离,无法感同身受了。当我们不再需要邮票向亲人朋友捎去我们的问候;当机票代替了颠簸漫长的船票;两岸虽未一统,但也不妨碍我们去旅游或是求学交友。我们所能想象的,也只是两岸统一的政治正确下面的情感碎片罢了。这些“乡愁”就像这世间的其他情感一样,变得多余起来。
绘画、音乐都很容易国际化,惟独语言属于它的民族。也许好的文字,可以传递作者的情感。但他人的理解,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揣摩,和作者自己的感情永远隔着层层屏障。文学是一种理想。在生活中表演人设,在文字里出演自己。对生活失望的时候,唯有在文字中寻找安慰。所有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也只有笔下的人物去一一实现了。
真的要感谢语文课本,让我们认识余光中。进而看到他的诗作,他的翻译作品。余光中一生漂泊多地,他的诗作主题也随着时代和政治环境不断变化。对余光中来说,他渴望的中国并不是台湾,也不是大陆,而且多年漂泊之后,年少记忆里那个模糊又清晰的,作为情感和灵魂寄放之所的传统中华。所以说故国虽在空间的对岸,却也在时间的远端。最后的最后,余光中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
有生之年,愿能留下这样的文字在世间。
文 | 杨楔子
图 | 杨楔子
首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 —— 不会草堂,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