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10点04分,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过世。
这位作品多选入课本、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就这样突然离开了人世。
对于2017年12月14日之后出生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可能和这个伟大的诗人处在同一个世界了。
正如余光中先生在《欢呼哈雷》中写道的一样: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01
童年看不见风筝 看到的是轰炸机
余光中出生于1928年的南京。
1928年的中国正是军阀混战的时期,余光中回忆这段时间时曾说::看不见风筝 看到的是轰炸机。
9岁因战乱而逃离故乡,母亲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担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后来又辗转避难于重庆。
在巴山蜀水深处,余光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当时的四川战火笼罩,交通封锁,反倒是海的那边,遥不可及,自由辽阔,充满魅力。
十几岁的余光中一心向往的是逃离这个闭塞落后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为了这个夙愿,余光中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文系,他觉得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径。
同时考取金陵大学与北京大学外文系的余光中,因为母亲的挽留,选择留在南京。
1947年,就读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故乡,却没料到迎来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为战争,余光中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
02
婚姻:一朵瘦瘦的水仙
诗人陆游的妻子是表妹唐婉,词人苏轼的妻子是表妹王弗。余光中的妻子也是余光中的远方表妹。
余光中的妻子名叫范我存。
抗日战争胜利,17岁的余光中跟随父母回南京,在一位姨妈家中巧遇范我存。当时范我存14岁,眼前这位表哥“理个平头,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来有点严肃,又有点害羞”。她常听姨妈提起这位表兄,夸赞他书读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绘画天分。于是不免多瞄了他几眼。
余光中对范我存这位初识的表妹显然也关心,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余光中寄来的一份同仁刊物,里面有余光中自己翻译拜伦的作品。范我存收到刊物,虽然不太懂诗歌,但仍被余光中的文采所折服。
年轻时期的范我存,她皮肤白皙、五官清丽,虽柔弱多病,外表楚楚可怜,可是却有着外柔内刚的性格,深受舅舅们疼爱,众多表兄姐也把她当作亲妹妹一样爱护。
余家顾虑范我存身体不好,范家看余光中有点书呆气。但余光中与范我存不顾各自家长的反对,从知己发展成情侣。在范我存眼中,余光中才华横溢,内涵丰富,稳定,可靠,富同情心。当时余光中在文坛上小有名气,范我存对他爱慕有加。年轻的余光中,在那段炙热的爱情时期,曾用一柄小刀,在厦门街自家院子里的枫树干上,刻下“YLM”三个英文字首,Y代表余,L是爱,M是咪咪。
1950年6月,余光中随家人从香港来台湾。不久,余光中再次见到范我存,他后来在《四月,在古战场》一文描述:“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飘逸,羞赧而闪烁,苍白而瘦弱,抵抗着令人早熟的肺病,梦想着文学与爱情,无依无助,孤注一掷地向我走来…… ”
1956年,余光中与范我存在台北举行婚礼。这年余光中28岁,范我存25岁。
他们的婚姻维持了61年,直到去世。
范我存这样评价余光中:“结婚后,他百分之百相信我、依赖我,虽然他不是常会说甜言蜜语体贴的丈夫,但是他以行动来表示对我和孩子的爱。”
余光中这样评价范我存:“她的优点很多,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们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业、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们不但有共同的兴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么会不稳固呢?”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一对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这就是余光中的“婚姻之道”
03
诗歌: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的成名作是这首被写进教材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04
诗人、孩子
《回到地面》:
要是笑过了头
你就会飞到天上去
要想回到地面
你就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这是一个叫朵朵的五岁孩子写的诗。很多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
在我看来,是诗人心里一直装着一个孩子。
余光中在《左手的掌纹》中写到: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
一首《乡愁》,唱哭了千万游子,慰藉了远在他乡的一颗颗敏感心灵。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想家的孩子,他在海峡的那一边,没有买到回去的船票,从中年等到耄耋,从青丝等到白发,半个世纪过去了,终于,他累了,他骑着白鹤走了。
先生虽逝,《乡愁》未解,余光犹在。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关注石榴视界公众号
还有各种摄影技术,PS安装包,免费好书,精彩电影,素材PPT等干货下载。
欢迎关注哦~石榴姐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