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篇
我们研究的《构建“八字育人理想课堂”的理论研究》课题很有价值和意义,契合国家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符合2022年版新课标精神,是“三有”(有精神、有主张、有方法)的理想课堂教学样态。
1.理想课堂的认识
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是师生成长的关键路径。理想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
理想课堂建设的过程,需要教师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四个维度审视课堂教学,立足课标要求,深入解读文本,发觉知识内在魅力,让学生获得求知快乐;根据认知规律,课堂运行规律,细化教学过程,循序渐进,良性循环,提高课堂实效;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经历体验,学会学习,收获成功,实现知识、生活和师生生命的共鸣。
理想课堂追求的不仅仅是分数,是知识,是能力,更是对生命的关注,对成长的尊重,对素养的提升;理想课堂追求的师生共成长;理想课堂的三个特征是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性是学习状态,主动就能激发潜能,乐在其中,从而有效,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乐学;生成性,是指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
2.教学模式的认识
教学模式是教育规律的具体化,是教学规则的可操作化。按规律办事,按原则运行,按制度操作,处理事情就会顺畅,课堂时空里潜藏着复杂的教与学的规律和原则。
八字育人理想课堂的模式是:激发引学、自主研学、小组帮学、班级展学、联系拓学、总结悟学。从教学模式来看,落实先学后教,课堂上是应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理想课堂需要对话的积极展开。课堂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与社会、与自我生命对话的过程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
二、思考篇
1.重新发现学生
我们要相信学生,是课改的前提。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我们要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少一些指手画脚,多一些欣赏鼓励;我们要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智慧的源头。利用分身术,培养小老师;利用表现欲,搭建小舞台;利用荣誉感,小组促竞争;利用差异性,结队兵练兵;我们要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发展学生的兴趣、能力、知识和生命。
2.重新定义课堂
构筑理想课堂,需要我们回到教育常识。常识就是规律,离开规律的一切变革都会短命。教育过程常识——最核心的知识,是过程的知识,而不是结果;教育内容常识——教育内容要生活化;学生常识——每个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宇宙,应当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教师常识——教学相长;教学常识——以学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
需要我们回到学生立场。课堂里的学生立场要把握几个要点:一是以孩子的眼光看过去。课堂要为孩子而设计,慢才有得,少即是多;二是眼里有每一个,而不是那几个。教育是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三是要相信儿童。提倡“我的问题我来提,我的问题我来想”。需要我们回到学习本质。学习本质上就是对话性实践。对话有三个层次:一是和客观世界(文本)对话,二是和同伴对话,三是和自我对话。借助三重对话,能够帮助学生建构世界、建构伙伴、建构自我。让贫乏成丰富,让同学成学友,变教师为导师,变大班为小组,变教学为学教,变听讲为发现,让顺受成参与,让布置为选择,让无趣成愉悦,让作业成作品。
3.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如果说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司机,学生是乘客,那么理想课堂背景下学生是司机,教师是教练。教师丰富的生命能量、蓬勃的生命状态是构筑理想课堂必要的条件。
好教师应能够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惟其如此,学生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惟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由主演变导演,由经验变科研,由现成变生成,由师长变学长,由教者变学者,由知识贩子回归知识分子。
三、实践篇(保障篇)
1.读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阅读相关理论书籍积淀素养,躬耕课堂去实践,在此过程中,及时记录所思所悟,迈开真学习真研究的步履。
2.聚焦语文学科,打造理想课堂。在实践运用中不断修正建设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