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虽然在讲消费者「受众」的角色,但是让理解了自己的行为以及出现这种行为模式的原因,太有趣了。
华杉老师讲道:“消费则第一个角色:受众,受众是什么意思?就是接受我们的信息传播的大众。受众的特点是什么呢?两个特点:第一是茫然,第二是遗忘。在顾客来挑选、购买商品之前,消费者和商品的关系是通过媒介来发生的。什么媒介呢?比如说通过街道上的招牌、户外广告、电梯间广告、电视广告、网络广告、宣传单,包括搜索引擎等等一切的媒体,或者亲朋好友的谈论,来获得关于我们品牌和商品的信息。在这个阶段,我们就把消费者称为受众。受众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茫然,一个是遗忘。”
每个人都有消费者的身份,在消费者的过程消费者会有四个角色,这四个角色是依据消费全流程的阶段进行的区分。
第一个阶段是下单这个商品之前,对这个商品信息所有的了解都是通过「媒介」发生的。这一点让我体会到的是,一下子就把「媒介」的面变得无限大,它不仅仅是主流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浏览软件,而是一切能够传递商品信息的载体都是媒体。无论是传统广告、互联网广告或是人,只要是能传递信息的载体都是媒体。这其实也是华杉老师讲道的『元媒体』理论。(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中讲道:“营销传播的传统理论,基于一个前提:将商品信息通过媒体传递给人。一头是商品,一头是人,中间是媒体。但是,商品和人本身就是媒体,华与华称之为「元媒体」。”)
消费者在购买发生前的阶段,身为「受众」的状态是:茫然和遗忘。这里就让我看到了,在做这行之前自己看到广告时的状态,就是茫然的,人是一种神游的状态,要不就是在听音乐打发通勤时间,要不就是在想自己的事情,不会有意识地去留意广告信息和内容。
那要如何打破「受众」茫然的状态,让他注意到你呢?
华杉老师讲道:“你需要把他唤醒,让他注意到你。怎么唤醒他呢?就需要信息的刺激。我们前面的传播原理已经讲了,传播的基本原理是刺激反射,释放一个刺激信号,让他做出行为反射。那么人会被什么信息刺激到呢?他会被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刺激到,所以这个刺激反射要和消费价值直接关联。”
华杉老师这段描述我是有非常深切的体会,因为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关注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人不会被跟自己无关的事情吸引,就算这些信息出现也会因为跟自己无关而被忽视掉。这其实就是「视而不见」和『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即使处在有风景的地方,只要注意力不在风景上,就看不见风景。那在注意力在哪呢?被头脑中的想法带走了。所以,这个时候的人是茫然和无意识的状态,也就是神游的。
这里也让我明白,身为「母体营销执行人」也就是商家的角色,为了销售商品,在进行商品信息编码的时候,也就是编辑刺激反射信号的时候,要基于『购买体验执行人』的状态,进行消费价值,也就是『购买理由』的传播和放大。
就像华楠老师讲道过,人不是基于「需求」进行的购买,而是基于『购买理由』,也就是与这类群体相关的消费价值。就像对于高中生而言,他需要的价值是与考大学相关的一切,所以对于这类「购买体验执行人」的传播,就要围绕他需要的“消费价值”展开。高中生只会关注考大学相关的信息,而不是提前操心职场、就业、工作技能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信息只有在即将要面临就业问题时才会关注。
华杉老师讲道:“葵花牌小儿肺热的广告第一句是什么?“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这是干吗?要妈妈们注意,她有这个问题,你叫她了,她就注意到了;她没这个问题,你也不要浪费她的时间。有的标题党弄一些骇人听闻的标题,也是刺激信号。这个刺激信号刺激的是什么?激起受众的点击,但是点击进去之后却不是他关注的内容。这种信号属于浪费用户的时间,也损害你自己的信用。你只获得了一个点击量而已,点击量是什么?点击量并不是你的最终目的,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卖出你的商品,对不对?我们要从价值观上面来端正自己的态度,对受众的信号刺激本身是为顾客提供信息服务,是帮助他节省时间,而不是浪费他的时间,谋杀他的时间。有的人看不上那种叫卖式的广告,他却不知道这种叫卖式的广告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广告。”
华杉老师这里的解读端正了我对「传播」的认识,让我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是,在编码和发送刺激信号的时候,不要做“狼来了的小孩”。
这还是站在消费者的视角,发送刺激信号本身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把好东西推到他们眼前,让他们看见他们所需要的,节省他们的时间,同时也达到把商品卖出去的目的;而不是赚吆喝、博眼球、吸引注意力,浪费他们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