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就是每周王霞老师的赋能,对我而言,能够起到正心定念,突破认知的作用,今天的赋能,主要围绕三个主题:投入时间是个伪命题;记住知识是个伪命题;”我不想“和”我不能“之间的转换展开。听完以后很多点戳中了我,也有一些与我近期的思考不谋而合,也让我生出许多想法。
一、找准发力点去投入努力
我们往往认为:投入的时间越多,收获越大。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我们往往投入了很多时间,但是最终可能并未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突破口在哪里呢?王霞老师说,决定我们做成一件事情的关键在于思维时间和专注效率。要想成事,需要我们的思维时间与我们的专注效率相乘才能真正让我们去拿到结果。
1.思维时间
如王霞老师所言,我经历过早上定计划,但很容易想不起一整天都安排了什么,比如我的日课,有时候就处于这种状态,导致难以最终完成。那为什么想不起来,王霞老师的分析很有启发性:第一,重要的事情,有没有时时去提醒自己。不能时时提醒自己的计划往往会沦为临时记忆,15-30分钟就消失了。而时时提醒可以将我们的临时记忆整合到大脑的思维之中。这里日课六省就派上用场了。第二,把重要的事情放在最高的优先级上。这一点,和我看《科学休息》里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在积微天天喊,要事第一,要事第一。但真正做到了吗?至少有很多时候,我是没做到的。第三,让时间的沙漏漏的慢一点。这一点太有启发了。从表面看,大家时间都一样,是不是一天24小时,谁也不多一秒,谁也不少一秒,但是实际上,时间像沙漏一样的,看起来总量相同,可是那个瓶颈比较细的,漏的更慢,瓶颈比较粗的呢,它漏的时间就更短。可想而知,不同的时间单位,放大到漫长的一生,最终的差距会有多大。因此,搞清楚自己的时间单位,是自己是不是以为自己是按天,实际上是按年来作为基本单位,自己是不是不知不觉中打开了自己时间沙漏的瓶颈。
2.专注效率
王霞老师说,高效学习的有两个重要因素: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保持较长的专注状态。这一点对我而言其实是个认知突破。因为我一直只关注了高效学习中的保持较长的专注状态。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专注的人,但隐隐约约觉得好像自己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今天听到这个,我豁然开朗,原来这个不对的点就在于,我在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上存在短板。我是一个一旦进入状态,能够保持持久专注的人。但是每次进入专注状态对我来说比较难,导致我往往在核心要事的外围打转,浪费了许多时间。这就像入睡困难一样,早早躺下,入睡却浪费了很多时间,导致最后的睡眠结果并不理想。
如何能迅速进入,并保持相对长的专注状态?一是分析自己的时间块,尽量把同类型的事情安排在同样的时间里。二是有针对性等进行专注力训练。我是采取了不断记录分心物的方式,帮助自己觉察自己的专注情况,让自己拉回专注状态。王霞老师说的番茄钟训练法也非常值得一试。但我想不管是什么方法,重要的是你要觉察到到自己的专注力需要提升,然后去做。三是从内出发,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通过这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愿意心,进而进入专注的状态。正如我读《专注力》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所言,真正干扰我们的来自我们的内在。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分心的时候,多半是因为我们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至少是愿意心不够。就像我领读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天赋和临界知识的关系》中所言,一旦我们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就更有可能愿意深入钻研下去。所以,诚如王霞老师所言:真正的效率是源自于你内心对事物的热忱。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表层修正自己的行为,在深层修正自己的思维,找到自己的天赋,从而内外兼修,创造更高的专注效率。
二、把知识“口袋”变成“脑袋”
在个人成长方面,记住知识其实是个伪命题。重要的不是你学了多少东西,记住多少东西,而在于你能够在用的时候回忆起来。很多人时候,我们总是想不起来自己所学的那些东西,更不要说用了。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回顾过。就我这个而言,为了自我精进,我读了很多的书,记了很多笔记。但是大部分东西没有为我所用,我也曾为此苦恼,感觉自己似乎在假努力,看起来博学多识,但自己知道很多东西当时读完心潮澎湃,醍醐灌顶,但过后很快就忘了。
当我觉察到到这一点后,我开始有所行动,就像王霞老师所说的创造机会回顾。我现在养成了做日总结和周总结的习惯。通过日总结,周总结,我会把自己读的这些东西再提炼下,回味一遍,所以很多时候感觉有些点确实指导到了我。所以我们要不断创造机会让自己去复盘、回顾,比如我现在开始采用给家人分享,加入老妹的直播分享以及自己开启了简书日更,并在简书日更里专门建立了读书心得 的文集,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总结、提炼、输出等,帮助自己内化。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你学了多少东西,而是你能调动多少东西为自己所用,要把“口袋”变成“脑袋”。
三、去做,并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诚如王霞老师所言,我们很多人常常在想而不能之间徘徊,最后从“我不想”变为“我不能”。我们大部分人在想和做之间,在想上花了太多时间,因为想的太久,所以被不断折磨,折磨到一定程度就主动选择了放弃。然后不断自我合理化自己,告诉自己,你能想到就很好了,很多人都没有做呢,是谁谁的阻挠,是我太忙。。。。总之所有的原因都指向,不是我们不能,而是因为我们不想,而且又通过自己的粉饰,不想变得也格外和合理。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让我们给自己留足了后路,留足的颜面,但也让我们始终难以承认是“我不能”。
其实这个问题我前段时间通过反思也思考了我面临的这个问题,写了一篇《直面自己,才有可能匹配自己想要的生活》的简书文章。我写到:“我会通过说很多学院的管理问题来掩饰自己没有过的事实,似乎学院管理的问题可以让我的没按时毕业显得合情合理,可以接受一点;会通过说在导师组做了很多事情才暗示自己是因为时间紧张,所以没有如期毕业;会和舍友不断抱怨吐槽学校,好让自己的不甘心发泄出来。但是这种种的行为和反应一方面表现出,我是那么的想掩饰自己的自卑,怕被看扁;另一方面反映出,我想尽办法找原因,找借口,唯独不愿承认确实是自己能力有限,确实是自己没做好。我找的这些原因,确实是和我延毕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却不是唯一的原因。最可怕的是,在大家都认同那些不可控的外部原因的情况下,我仍然不愿意,坦坦荡荡,真正打心里地接受自己也有做的不好的这一点。我总是象征性地说一下,确实没做好... ... 但是我内心深处是不服气的,拒绝接受自己没做好。.....其实,反思我这些心态背后的假设,发现我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做的很好。因为觉得自己做的很好,所以觉得自己没有一点问题,而问题都是别人的。这种假设,让我盲目自信,让我不面对事实,让我找尽了理由和借口,让我追求的很表面,让我自我麻痹,让我不愿意接受好的想法,让我难以进步。其实我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吗?真的认真对待自己写论文的每一天了吗?从开始写论文到预答辩之前,多少可以利用的时间被自己沉迷刷手机、自己的自负、情绪内耗给浪费了;在写论文时,认认真真的读了多少书,理论的建构真的下功夫思考了吗?写的时候有多少时候不是拼盘式的?写完之后真的认真修改了吗?答案是都没有。想想复利曲线,从正向看,一点一点的进步放在时间的长线中会积累出惊人的力量;同样的,从负向看,一点一点的敷衍,放在时间的长线中也会产生摧毁人的力量。再加上最近听的很多学校的博士论文答辩,再去反思自己,时间上没有别人写完的早,修改上没有别人修改的多,方法上没有别人用的创新,我们都并非天赋异禀,有这些付出的差别,你却想要一样的结果,这可能吗?公平吗?"
正如王霞老师所言:你不能奢望,你说我努力了,我就必须成功;你也不能奢望,我只努力了一两次,我就必须成功;你也不能奢望你没有全力以赴就必须成功。这都是骗自己的,你不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永远不会成功,所以增大成功的几率才是我们付出时间的根本原因。
所以要怎么破这个困局:我想就是去做,并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一种选择,兵来腿软,水来上船也是一直选择。只去想自己做的困难,找尽理由,不去有所行动,又希望自己的生活有大的起色,就像王霞老师说的,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起。那生活何时能够有真正的起色呢?
因此,凡事向内求,不可控的因素不要浪费太多精力,更不要把那些当作自己不努力的借口,多往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全力以赴的去做!如果真的尽力而为也没能得到,那么我们就真的可以说,尽吾力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