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鸿章总会被人冠上卖国贼的称呼,原因无他,李鸿章作为晚清最重要的大臣之一,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兴办洋务本身是为了增强自身,却让甲午战争成为了不可抹去的耻辱。
也有人说李鸿章本是力挽狂澜的中兴之臣,但是时运不济,满清政府制度体系落后,最后落得独木难支的结果。
其实评价一个人尤其一个身处乱世的人物,我们都应该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
首先看他真正的力挽狂澜的有哪些?
1860年此时已是37岁的李鸿章迎来了自己开疆扩土的机会。曾国藩向朝廷推荐李鸿章组建淮军去增援上海,趁机收复江浙。当时的清军已经在长江中下游失去了最后一支主力军,江南豪绅纷纷逃到上海。
李鸿章利用当年庐州团练的基础和在当地的关系,顺利组建起淮军。
由于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影响,带兵打仗更是习得曾国藩的精髓,不打无把握之仗,深知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
李鸿章的首战就以少胜多,大破太平军,在加上他治军严明,远胜洋人组建的常胜军以及绿营,迅速增强了他的威望,让他顺利的提升到江苏巡抚。从此开启了他坦荡的仕途,镇压捻军,开办洋务,创办北洋水师。
也是在这时李鸿章见识了洋人枪炮的厉害,为他日后兴办洋务打下了基础。对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多次向朝廷上书,可当时的朝廷有一股以倭仁为首的清流阻止洋务的兴办,他们还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还是始终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即使自己的国家有被侵占的真实现实。还是不愿承认。
但是李鸿章还是没有放弃,他采取了以小见大的方式,先是在自己地盘上慢慢开始,最后取得朝廷的认可。
他的初衷是为了中兴,但是有些事情是他一个人左右不了的,就算是皇帝也需要众人的支持,这就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可当时的列强不会给你时间,不然他们如何发家致富。
1884年中法战争清军败于北宁之战,开启了他的丧权辱国。
1884年5月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1885年6月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又称《越南条款》《中法新约》)。条约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并使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朝鲜从原先清的属国成为独立国家;清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与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2亿两(大概是清政府年收入的2.5倍)
1896年签订《中俄密约》规定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导致整个东北沦为沙俄势力范围。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这一列的不平等条约让他背上了误国者的身份。其实我们换个角度看,如果当时如果没有人愿意去签订这些条约又会是什么样的局面,能不能阻止中国沦为半殖民的结果。答案肯定是不能。
他们可能也许是想再需要点时间来改变这个国家,可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病入膏肓,就连李鸿章本人也是个巨大的贪腐分子。
李鸿章这个人本身就是很矛盾,有才华是肯定的,但是缺点也是现实存在。
不过后世真的很难以现在的眼光去评判一个人,就像在看体育比赛的时候,你着急这个犯规应不应该,而球员本人考虑的更多。你觉得呢?
最后附一首明代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