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李鸿章可谓是一个颇具有争议的风云人物,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的推手,同时他也消极避战,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使得中国一步步坠入了无底的深渊,针对李鸿章的评价,现在呈现完全两极化的,有人认为李鸿章对促进中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人称他是卖国贼。当然,在评价一个对历史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够粗暴的将其一刀切,而是要全面看待历史人物,正如李鸿章一样,既有积极进步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对外软弱,加深中国半殖民地进程
1896年,李鸿章到欧美访问,在访问期间,李鸿章即受到帝国主义的嘲讽,也看到了欧美国家的先进。师夷制夷,落后向先进学习是正确的,但李鸿章有盲目崇拜的思想,即只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盛,并没有看到中国人的力量。李鸿章作为外交家,自然与外国打交道比较多,因此,畏惧列强的心理根深蒂固。
李鸿章的一生,对外可以归结于“软弱”,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李鸿章就主张借助于外国的实力干涉,在得到朝廷的默许后,李鸿章也从此蒙上了畏惧国外的阴影,在“洋枪队”的助力下,李鸿章勉强保住了上海,以下几个事件可以证明李鸿章对外的“软弱”。
第一件事“海疆”与“边疆”的争论:实际上就是李鸿章畏惧俄国的证明,19世纪80年代,阿古柏侵占新疆,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转而重视海疆防御,遭遇到爱国将领左宗棠的强烈的反对,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清朝坚定了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左宗棠率领潇湘弟子,经过浴血奋战,最终收复了新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左宗棠对外强硬,而李鸿章在对入侵敌人,秉承着得过且过的意思,针对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件事可以看出,与其说是海疆与边疆之争,不如说李鸿章畏敌如虎。
第二件事“中法战争”见好就收:面对法国步步紧逼,有识之士主张积极备战,而李鸿章却消极对外,一味着“求和”,当时,法国已经占领了越南的大部,正在得意忘形中,与这样的对手求和,简直是痴心妄想,故而,法国军舰开赴到福建马尾港口,对南洋舰队耀武扬威时,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还如同谢安一样谈笑风生。当然,人与人不同,谢安谈笑风生能够打败苻坚,而张佩纶的消极备战,导致南洋水师全军覆没,张佩纶不愧是李鸿章的好女婿,对李鸿章的“高见”可以说是言听计从,马尾水战之后,清朝被迫宣战,但是李鸿章没有被孤拔打醒,依旧做的和谈的迷梦,正如民族英雄左宗棠所说,对中国的危害,十个法国将军都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左宗棠对李鸿章的评价一点儿不错。清朝已经宣战了,这位老兄依旧要英美斡旋,这对抗击法国入侵,危害性非常严重。在镇南关之战中,清军大获全胜,乘胜收回越南北部的大片土地,而李鸿章此时又拿起了他委曲求全的本事,此时左宗棠已经去世,在法国内阁倒台的情况下,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
中法新约签订并不是李鸿章的锅,而是他一手签订的,因此中法新约李鸿章必须负全责,有人说,中法新约没有割地,没有赔钱,没有开设通商口岸,其实是一个平等条约,对清朝没有什么危害。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首先打击士气,众多爱国将士试图通过全胜提振士气,自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受到帝国主义的欺负,变强求存成为争夺爱国人士孜孜不倦追求的梦想,而众多爱国将士奋不顾身的浴血奋战,将法军击退几百里,法国败局已定,李鸿章身为重臣,非但不积极备战,反而从中作梗,致使无数爱国将士白白的牺牲。如果没有李鸿章从中作梗,取得中法战争全胜是大概率事件,一则可以振奋士气,二则可以打击西方列强的嚣张气焰,三则可以巩固洋务运动的成果,而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使得中国在中法战争中可以说是满盘皆输。
其次,更加刺激了西方列强入侵的步伐,辽国、金国与西夏为何屡屡对宋朝发动战争呢,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对宋朝战争,无论胜负都会获利,而李鸿章所作所为也是一样的。虽然清朝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但法国却占领了越南,并且将势力范围深入了中国西南,这难道不是助长了西方列强的嚣张气焰吗?十多年之后的甲午战争,日本之所以敢于在没有优势情况下对清朝发动战争,就是有李鸿章这样的大臣。
虽然,中法战争没有割地,没有赔款,但是中国是满盘皆输,李鸿章主张见好就收,真不知道中法新约对祖国有什么好处。
第三件事“甲午战争”;李鸿章消极备战,甲午战争起因就是日本袭击中国的运粮船,导致1500多名清军牺牲,消息传到北京,大臣们都义愤填膺,都要教训日本,而李鸿章却让大家忍耐,在中日宣战之后,李鸿章还不积极备战,还如同中法战争一样消极求和,在李鸿章心目中,中国打不赢日本,以至于在黄海大战之后,李鸿章颁布“虽胜亦斩”的命令,这就是李鸿章软弱对敌的真实表现,做为清朝的重臣,李鸿章多次作梗,消极备战,故而大家说他“卖国贼”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在马关条约中,李鸿章挨了一枪,为清朝省了1亿两白银,但是也难以救赎他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消极备战的罪过,以至于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过程中,列强总是点他的名字,纵贯李鸿章的一生,对外实在软弱。
向西方学习,洋务重臣
当然说李鸿章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人物也没有错,其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创建近代官办工业;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李鸿章积极上奏朝廷,举办洋务运动,先后在安庆、上海、天津以及福建等地创建了近代化的工厂,虽然魏源等人也提出了师夷制夷的理念,但是他们毕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实践,而真正在社会经济上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还是洋务运动。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但是洋务运动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第一促进了我国生产力提升,传统中国以手工业为主体,而洋务运动是我国首次大规模采用机械生产,这对促进我国近代化工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这对提升我国的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帮助。
第二促进我国军事的近代化,为了改变我国的被动挨打的命运,李鸿章等人主张大规模进行近代化军事改革,促进了我国军队的近代化,从一定程度上也有效的提升我国军队的战斗力。
第三促进我国工业体系建设,近代工业基础,无疑都是洋务运动兴建起来的,这对促进我国的工业化之路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尽管洋务运动存在着各种不足之处,但是其对促进我国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件事委派留学生;李鸿章为了促进中国近代化历程,学习先进的技术,积极派遣留学生到欧美等国家学习,派遣留学生,对我国近代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詹天佑,就是这个时期留学的,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建了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条由中国人完全修建的铁路,标志着我国的铁路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北洋水师众多的舰长,都是留学过来的,虽然在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也标志着我国近代化海军发展进入新的历程。在生产方面,留学生通过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当然,李鸿章派遣留学生除了带来相对先进的技术,也学习了推翻帝制的思想,留学生通过学习国外相对先进的制度,看到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因此不少留学生以推翻帝制为目标,很多留学生参加了辛亥革命,成为推翻帝制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三件事外交活动;在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派遣李鸿章到国外考察,他也同样是清朝第一个走出国门的高级官员,在欧美国家,李鸿章看到了国外发达的工业,繁华的街道以及近代化文明,在他心里意识到清朝与国外发展的差距。当然,李鸿章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也不可能主张变革,孙中山先生曾经给李鸿章上书,要求进行变革,但是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了,由此可见,在李鸿章心里,促进近代化只是技术上,而并不涉及政治化。李鸿章心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同时也想方设法进行求富变强,这注定他的悲剧,在出访欧美等国家之后,使得李鸿章更加坚定了清朝与国外的差距,当然,此时李鸿章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末年,也不可能在有所作为了。
第四件事近代化教育事业贡献;李鸿章在近代化教育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举办大学堂等,这些都是跟随着西方学习的,虽然在近代化教育过程中,李鸿章虽然只是起步阶段,但是他对推进我国的近代化教育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李鸿章在推动我国近代化过程中确实扮演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工业、教育等领域,积极向西方学习,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近代化的历程,但是,李鸿章向西方学习也仅限于此,而不能够在社会进行变革,这注定了李鸿章的失败结局。
多重李鸿章,人性两面性
李鸿章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他有学习的一面,以促进中国不断的进步,他也有滞后的一面,以影响我国的发展。
第一排除异己;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创建了淮军,而虽然面对同一个敌人时,李鸿章的淮军尚且与湘军合作,其实,湘军在镇压捻军、太平天国以及收复新疆的时候,发挥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淮军,可以说当时湘军也是清政府最依赖的武装力量,尤其是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潇湘弟子秉承着满腔热血的爱国热情,取得了一个个胜利,最终消灭了阿古柏政权,为世界震动。清朝当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时期,既然有难得的战斗力军队,那么就要依赖。而李鸿章呢?历来都将湘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在左宗棠去世之后,李鸿章一再打压湘军将领,削弱湘军的实力,在严重的影响着清军的国防力量,不仅如此,胡雪岩等人因为支持湘军,也被李鸿章残忍的打压,最终导致胡雪岩郁闷而死,李鸿章一再打压湘军的做法,其产生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使得清军的实力更加弱小,在甲午战争时候,李鸿章只有依赖于淮军,但是淮军的战斗力远远不如湘军,故而在甲午战争中以惨败而告终。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排除异己,畏敌如虎以及消极避战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鸿章打击异己的做法,诚然是其一大败笔,从李鸿章一再打击湘军的表现来讲,其并不是无奈,也不是维护国家的利益,他永远将自己的私利放在首位。故而左宗棠评价李鸿章一点儿也没有错,误尽天下苍生,定然留下千古骂名。
第二贪污腐败;清朝末年,有这样一个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家荒”,因为李鸿章是合肥人,因此也被认为是李合肥,虽然李鸿章自己中饱私囊,可以说在他当政期间,贪污不在话下,更加令人气愤的是,李鸿章之所以喜欢与国外签订条约,是因为吃回扣。李鸿章在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期间,获得了数百万卢布,而这也仅仅是李鸿章签订一个并不是出名的条约,在中法新约等,谁有能够知道李鸿章到底吃到多少回扣了,从李鸿章签订条约吃回扣的做法可以看出,他完全是以出卖国家利益,以换取自我的私利的行为。清朝末年,清朝人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而李鸿章等高级官员,却中饱私囊,使得清朝人民生活更加困顿不堪。
第三因循守旧;虽然李鸿章支持洋务运动,也积极的创建近代化工业,并且在国外进行考察,但是他所谓的变革仅限于器物上的变革,在社会上他对变革非常消极,究其原因就是李鸿章始终考虑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而社会变革等,他的利益首当其冲,从李鸿章为人来讲,他不可能以牺牲自我的利益,以获得社会的进步。因此李鸿章极力反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变革的建议,在戊戌变法的过程中,李鸿章虽然保持的沉默,但是可以看出他对变法是持有否定的态度,李鸿章在社会变革上,诚然一尺持有因循守旧的态度,其之所以明知清朝已经远远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而不求上进,其根本的原因就极力维护自我的私利。
第四东南互保;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而身为高官的李鸿章,从开始认为清朝对外战争注定以失败而告终,这也是李鸿章的一如既往的看法,在他软弱的外交理念下,李鸿章是根本不可能积极的备战的,而是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当然,清朝此时已经处于日薄西山的地步,难以战胜列强,但是李鸿章与列强私自签订东南互保,其根本原因还是消极避战的表现。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首先是肯定的一方,就是积极主持洋务运动,以创建近代化的工厂,培育近代化的人才,以及兴办近代化的教育等,这些举措,对于促进我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次,就是对近代中国的危害性,在历次对外抵抗入侵战争过程中,李鸿章一直都是秉承着消极避战的态度,一直向清朝灌输战必败,见好就收的思想,这无限的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嚣张气焰,而在促进祖我国近代化的历程中,李鸿章也起到反面作用。
因此,说李鸿章是促进我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没有错,说他误尽天下苍生其实也没有错,李鸿章一方面有求富变强的志向,另一方面也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有时候将自我的私利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因此李鸿章是多重性格的人,故而在看李鸿章时,需要秉承着一分为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