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学者探访过李鸿章的故乡安徽合肥瑶海磨电乡,本以为当地父老乡亲对这位清末宰相耳熟能祥,然而实际不尽如人意,当地父老对这位名臣并不了解。当年风光无限的李宅也早已破败不堪。这片李鸿章从小长大的地方也随之李鸿章的没落而没落。
李鸿章出身也说不上多显贵,之前祖上世代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到了李殿华也就是李鸿章的祖父,家中也是十分穷苦,后在其父李文安的努力下,才变得比较富裕,李鸿章出生之时,李家已经算是于湾的富庶家庭了。 家中虽不显赫,但也给其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二十一岁成为举人,二十五岁高中进士,二十七岁成为编修。人生前小半段只能算是顺风顺水,但也没有太大建树
在带领淮军进入上海的时候,很快获得了一个云中鹤的雅号,在此不久,坐上了两广总督的位置,进入了人生的高峰期,权势一日胜过一日。当上了两广总督的他也为清政府的未来担忧,开展了后人褒贬不一的洋务运动,开展的过程是艰辛的,上层知识分子依然固步自封,坚守天朝上国的思想,坚持认为清朝的才是最好的,外国的优秀文化被视若无睹,一次次的被明嘲暗讽。李鸿章的个人文集多是各式书信和奏折,总计两千五百万余字,非常人所能及。其中多数都是其开展洋务运动中写下的,有关于洋务运动的种种构想,从中看到各种关于洋务运动的深思熟虑,也有运动受阻时愤愤不平,还有用安徽土话大骂,以发泄心中情绪,其对洋务运动的上心程度可见一斑。他也曾疾呼,对内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制度,如果保守不求改变,全体国民将愈发羸弱和保守。诚然在改革的过程中他也存在着私心,但事实上也为我国机械制造、采煤、铁路、运输、纺织、采矿和交通运输吉信息产业奠定了基础。
1881年在李鸿章的努力下,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本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在火车震动东陵影响风水,黑烟有伤庄稼的流言蜚语下,不准运行火车,改用驴车。十四年之后,建一微型铁轨,慈禧乘后大悦,终于同意建造火车。慈禧的满意,让修建铁路的压力减了不少,五个月后清朝发布了第一个关于兴办铁路的正式件。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的消息传来,令清朝廷甚为震惊,再一次的重视起了海防问题。在国家羸弱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尚不足同时支撑海防、塞防双重压力。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势力与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势力发生了较为激烈的争论。毫无海军建设经验的清廷在海军建设上走了不少弯路。
也就在李鸿章积极筹备北洋水师的时候,中法战争爆发,主和派的李鸿章极力避免战争,引起了清流派众臣的不满,更有甚者上书,言之凿凿的指出李鸿章有六可杀的理由,清廷采信了梁鼎芬的奏折将李鸿章革职查办李鸿章原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然而历史总是出人意料,中法战争的结束,使清廷急需一个替罪羊来代替他们承受百姓的舆论,李鸿章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签订中法新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李鸿章避敌保船的战略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几十年苦心经营的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彻底失败,李鸿章赴日商讨战争赔款事宜,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更是将李鸿章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确,李鸿章签订了大大小小各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从这个角度来看李鸿章似乎的确是历史的罪人,可是没有李鸿章就不用签订这些条约了吗?可能会出个刘宏章,王洪章。清王朝始终需要一个为他们担责的替罪羊,李鸿章固然有罪,可贸然把整个清朝的错归在他一个人身上确实有失公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