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同事的公开课磨课《植树的牧羊人》。她说她看中了孩子对课文的多主题理解。所以最后一定要导到多主题见解上。最后设计为:按你挖掘的主题写一个结尾。而前面就让学生解决课后两道思考题,一道就是填情节,一道就是说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然而课文的主题还没挖掘好就说别的主题去了。我觉得我没有这个自信教学生懂得用自己主题写结尾的方法。主题的体现不是在结尾的一个总结就能成的,他可以首尾呼应,他要层层铺垫,他还可以埋伏笔……如果这么想了,那么她这堂课前面环节和后面环节就不能好好衔接了。自然课堂就是一个空壳,没有生命。
该如何让这堂课立起来,有生命呢?得读,开篇第一句就是:要认识一个人,你需要长期地去观察他。作者说得多好啊。长期地观察这句话就可以立骨。长期有多长呢?可以让学生去找,学生很快找出了时间词。很好,将时间在黑板上的轴线体现出来。这个长期观察的过程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过程,那我们来讲故事吧。讲讲“我”和牧羊人的故事。很好,学生容易说清楚故事,因为有时间顺序,故事也很清晰。这三次的拜访他认清了这个牧羊人了没?在讲故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这样发问了。孩子们肯定会说当然认识了。你看他是一个……的人从对他的外貌观察,对他的神态观察,对他的行为观察,对他的行为结果观察。是啊,孩子们很会找,也很会归纳。你看你们的阅读思维多么丰富,你看到作者书中写的长期观察一个人的秘密了。是什么促动我这么用心的去观察一个不起眼的人啊?学生应该会回答他所做的事,是的,
当荒漠还是荒漠,他,那个牧羊人,他在种树。
当战争开始了,他,那个牧羊人,他还在种树。
当家园尽毁,他,那个牧羊人,他还在种树。
当战争结束,他,那个牧羊人,他还在种树。
……
35年过去了,他,那个牧羊人,他一个人,他依然在种树。
他是一个牧羊人,但他专注种树的样子足以震撼我,震撼很多人。因为很多人都在做毁灭的事,而他一直在建设。
是时候让孩子们读读荒原和树林的对比句段了。通过男女配乐对读,直观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
于是在在这个时候让孩子们写写礼赞牧羊人的颁奖词吧。在黑板的荒漠上也种下一棵树,挂上对牧羊人的赞美。
最后孩子们一定会体会作者最后两段的升华主题,也足够理解文题为什么叫《植树的牧羊人》了。
那么在这基础上再去挖掘别的主题,再按她认为的学生挖掘的主题去拟一个题目是不是更恰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