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理解生命,再思考教育”本身是樊登老师刚推出的新父母大学第一课。很荣幸参加第一期学习与运营。第一课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是想做个一个修理工还是园丁?
首先先看修理工与园丁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区别,它们是教育理念的不同,我认为不仅是认知的问题,它有更深,更底层的道的问题。
这个底层的问题就是我们把孩子当生命体在教育还是机器在修理或是制作的问题。不同的答案,最终的结果云泥之别,因为不同的答案就对应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就是道的问题。那我们就需要理解生命体和机器的区别,然后父母通过实践来不断调整自己去无限靠近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那机器和生命体的区别是什么呢?
机器典型特征是整体可以拆分成部分,部分可以再拼成整体,然后调试运转,产生固定的东西,也就是课程说的简单体系,可以还原。
生命体最典型的特征是整体与部分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我理解就是课程中描述的混沌体系(复杂)体系特征:输入端只要微小调整,输出端就会有巨大的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呢?原因就是生命体大脑里有上亿个神经元,通过外界刺激不断的放电及神经递质,让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智慧,开始思考、联想等,这上亿个神经元个体不知道会对外界的哪个因素影响,所以生命体之间才会差别巨大。
从机器与生命体的区别,到简单体系与复杂体系区别可以了解,孩子就是生命体。从孩子起初精子卵子结合,形成一个受精卵,然后慢慢成长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无论在母体还是出生后她/他出生后一开始,接触的人,事,或环境等都是与父母密不可分,我们就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最初输入端,随着不断成长会有更多输入端。
众多专家或研究表明,孩子零到六岁的信息输入占据一生过半的比重。作为父母在这个阶段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因长期受简单体系的影响,遇到任何事情都会出现第一反应,潜意识或习惯性的做法不断拆分,然后拼凑,才导致在教育孩子时模块化,且具有遗传化。我在养育与教育孩子过程中,看了很多书也践行了很多,但是下意识还会出现很多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自身长期固化下来的习惯或是不被觉察的潜意识,如何不断迭代,我想就是樊登老师第二课自我疗愈带给我的启示且我们应该主动去做的。
想做园丁还是修理工一目了然,如果选择做园丁,那就要不断付出努力去学习,去成长成为一个真正的园丁。同时我也对孟母三迁的故事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更近了一步。
愿每个父母能找到教育子女的方法,也愿每个天使都被自己的园丁精心呵护,如她/他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