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说研究红学有两条路:一是研究红楼梦文本,二是研究作者曹雪芹。周老睿智,其实,研究红学的两条路可以应用于一切文本。只不过一般的文章内涵没有红楼梦那么深。如果能够抓住文本,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语言为核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孔乙己》是鲁迅学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非常经典。教材几经变革,鲁迅的作品有增有减,却始终有《孔乙己》的一席之地。小说的教学,自然要抓住人物、抓住情节、抓住环境描写来理解主题。对《孔乙己》这篇小说,抓住人物显然是最为重要的。肖培东老师借助学生课前祝他生日快乐,自然询问学生,你们记得“我”的生日,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导入新课。然后,抓住“记得”,依次提问并分析,学生们记得孔乙己的什么,文中其他人记得孔乙己的什么,我们还记得孔乙己的什么。通过分析文本,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
黄厚江老师的《孔乙己》,由“手”切入。先让学生找一找文中写孔乙己手的地方。(分为两大组,第1组找4~9自然段,第2组找10自然段到文末。)具体:1,先找手,2,全班交流,3,概括小说从两个方面,一、手的动作,二、手的外形来描写孔乙己的手。然后和学生一起品手,具体:学生自由品读,前后勾连品“敲”和“罩”,“排”和“摸”,深度品读“走”,可否换为“爬”。最后,写手,从自由写作,到全班交流评析到教师出示情景,师生共同参与,集体补写。通过一系列围绕“手”的学习活动,把握住了人物的命运和特征,理解了小说的主旨。
两位名家的课,一位以“记得”切入,一位以“手”切入。粗看似乎各不相同,细读,实则殊途同归,都是抓住文本,带领学生在文字中出生入死。两位语文大家都实实在在的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种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体,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认真学习,踏实落实,让语文课堂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贴着文字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