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教学案例
一、以名字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孔乙己。
师: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孔乙己名字的由来?
生: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师:小说中,作者为人物的命名是有一定的含义的,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位女子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原应叹息”,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四位女子命运的感慨和同情!在我们中国有那么多姓氏,为什么偏偏以“孔”为姓?
生说:因为孔子,姓孔。作者是让读者知道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影响之深。
师问:那么,在文中找出,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都有什么影响?
生:他身材高大,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整日以读书人自居!他穷困潦倒,也不愿依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
师问:为什么孔乙己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劳动养活自己?
生说:因为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但是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上,有没有功名利禄,生活过得非常穷酸了,但是他依然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师问:他靠什么生存?
生: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
师说:这样的工作稳定吗?
生:不稳定。
师:那么,没有的人找他抄书的时候怎么办?
生:偷书
师问:他偷书仅仅是因为没饭吃,太饿了才偷的吗?
生说:不是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二、探究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结局的原因。
师问:宁可偷窃也不要劳动,这是一种什么样想法?
生:孔乙己认为“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这是孔乙己可笑的歪理,此时孔乙己的穷酸迂腐!
生: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
师问:那么孔乙己最终结果如何呢?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生:他最终是死了。因为文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看出。
师问:孔乙己死了!现在如果让你做孔乙己的辩护律师,你应该告谁?请大家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大家一起激烈地交流着,争论着……教室里顿时充满激情四射的思想碰撞的声音!
生1:该告丁举人,是他打折了孔乙己的腿!是他让孔乙己的“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孔乙己最后出场是用手用手走着来的。
生2:该告酒店的掌柜和众人,因为他们唯利是图、冷漠无情!他在文中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低声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孔乙己几乎没命了,掌柜没一点同情心,还和众人在嘲笑孔乙己!
师问:你能不能试着读出酒店掌柜的语气和态度吗?
生:应轻蔑、冷漠地
生2:还应读出严厉的
生3:还应读出嘲讽的语气
……
师:那么孔乙己究竟是丁举人还是酒店掌柜、众人害死的呢?
生:我觉得这些人都有份儿!
师:那么,请大家替孔乙己写一封控诉书!
……
生:《控诉吃人不吐骨头的封建社会书》
孔乙己读过书,但是没有考上秀才,不能依靠认识的字、读过的书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但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就在于它不但使人与劳动脱离,而且还教育人轻视劳动阶层,灌输唯有读书是最高尚的思想。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可是孔乙己还是死要面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可是孔乙己又不愿承认自己的穷困潦倒,相反还觉得自己比他们都要清高,处处摆读书人的架子。他既不属于贫穷人士也不属于上层地主阶级,与这两个社会主流阶层都存在着距离。生活贫穷的孔乙己和当时社会的下层人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时刻穿着在他看来是身份象征的“长衫”。孔乙己内心轻视劳苦众生,同时又渴望融入在他看来高大上的上层地主阶级和读书人、有钱人的世界,却成为他们讥讽的笑柄。
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统治阶级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对他进行残酷的控制,推残了他的肉体,剥夺了他的生路,而且在精神上毒害了他,使他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和痛苦。孔乙己是一个被封建思想所毒害所麻木而最终又被社会抛弃吞没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形象和他的悲惨命运,我要控诉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无数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孔乙己最终在肉体的毒打和心灵的虐杀中孤独地死去了,但他不觉悟,致死都不明白是谁造成了他最后悲惨的结局。
师:如果孔乙己活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如果你是酒店掌柜,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给他一碗饭,管他饱!
师:很好,很有善心的掌柜!但是,第二天,孔乙己又来了,第三天,依然如此!你会怎么做?
讲台下最近的位置上一位同学没抬头小声说:“把他打走”!虽然声音很小,但是我还是很震惊!我们的孩子是怎么了?我在思索着我应该怎么做?这时,李家杰同学举手说“我会让他留下来,帮我干活!”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那位小声的同学头更低了!
本节课,我是从作品人物的名字入手,一层层地领着学生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肖培东老师说,教学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而成功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入。进入教材的文章无论长短,每一篇都是“一口可以无限汲舀的‘深井’”。肖老师在他的教学感言里一再地告诉我们他解读文本的法宝是反复地读,贴着文本语言行走。一次次读文章,细细咂摸一两句话,几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抓住这些血肉,深入文章的内涵与情感。一遍遍读文章,读出性格,读出文本的内隐价值。《孔乙己》粗看似乎浅显易懂,平常大家会从孔乙己的肖像、动作描写入手,但是这样讲来,我觉得不够新颖,上去就让学生品咂语言会令学生感觉到生涩无味。所以我尝试从浅处简单地挖掘人物名字的由来入手,剖析文本的内在意蕴。这样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删繁就简,举重若轻,提高了文本细读的效益。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发新的问题,所以,教师自己先得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从文章的细处去发现问题,从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咀嚼、品味中去发现问题。用肖老师的话说,是“贴着心读”才会有所发现。读书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发现问题,完成教学设计的最重要途径。设计课堂问题,不能照搬教学参考上的东西,也不能到处借鉴摘取,而是要反复品读文本,读出文本中潜藏的风景,读出文本的深刻和感动,读出文本的精巧与匠心。以读促发自己思考,以读助推自己了悟,由此方可触碰到文本的内核,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拨开繁杂的草丛,找到最亮丽的一株种成课堂的大树”,形成有价值的问题设计。读,贴着心细细地研读,才是语文教学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