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从来不是一个终极目标,它是一个终极财务目标,两者是有区别的。
有些没接触过财务自由这个概念的,问他在财务(经济)上“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可能得到的回答就是“有钱,有花不完的钱”。显然这个是非常粗糙、主观、没有标准的。对比之下,“财务自由”就是“有花不完的钱”的简洁、客观、可量化的置换。
财务自由就是单位时间内,依靠可投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超过了总开支。用数学点的表述就是:
P(资产)× r(收益率)> E(开支)
在这个状态下,你虽然为了满足生活和娱乐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开支,但是本金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如果这个状态能持续,是不是就是“钱花不完”了呢?
但是,要明白财务自由不是一个一次性目标,而是一个可持续、也可中断的状态。如果经历一段时间的财务自由后,发生了一些变量,比如资产突然大幅减少、收益率突然跳水、开支突然暴增,财务自由是会失去的。
财务自由是有“层次”,有质量高低之分的。评判标准有以下几点:
1.开支水平有没有刻意压缩,是否充分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比如在节衣缩食、住地下室等不良生活水平下才达到的财务自由是不真实、不牢固的。
2.开支是否稳定,自身和家庭存在的风险因素多不多。“自己吃饱全家不愁”比“上有老下有小”的优,自己和家庭成员健康、注重养生,有科学常识的比与之相反的优,工作所需的必要额外开支(如行销人员的门面性支出、维护客户的送礼支出等)少的比与之相反的优,有健全保险的比没有保险的优……凡此种种。
3.资产基数是否大。这里资产多少为“大”,比较的不是别人,而是收益率和开支水平。比如,甲的年开支是5万,以3%的接近无风险收益算,需要的理财资金是167万。但如果你可理财资金是约80万,那么就要求收益率得维持在6%以上,一些时间内可能维持,但始终是有例外的,如果资金只有40万,那么就要求收益率得在12%以上了,哪怕一段时间内账面上是财务自由的,这种质量是不算高的。又比如,乙资产是1000万,同时他的必要的、常规的年开支是50万,那么他的基数就算不上“大”了(临界收益率是5%,高于无风险收益),但如果他的年开支是20万左右,那么这个基数就足够“大”了(临界收益率是2%,低于无风险收益)。
4.理财收益是否稳健。获取同样收益而达到财务自由,通过可靠理财保险、银行理财获取的,比通过股市、基金、P2P等风险性投资的优;同样进行风险性投资的,股债平衡、或有操作纪律的、或有分散配置的比重仓一个标的、或惯于心血来潮地操作的优……凡此种种。
所以,即使你通过努力,控制欲望不让开支无节制膨胀,克制地积累了资产、学习理财来提高收益率,达到了初步的财务自由,也不是马上可以松一口气的。因为初次的财务自由必然是低级的,要继续努力提高财务自由的质量,直至……直至什么呢?给一个标准吧。
我们知道财务自由是由资产、收益和开支三个变量决定的,我们通过将收益和开支推向极端来反推资产是多少就到“终点”了。
高质量意味着低风险,所以收益率不是越高、而是越低越好,低的极端就是“无风险利率”,这个的基准就是短期国债利率,这个是波动的,大致范围是2.5%-3.5%,长期国债高达3.5%-4.7%。其他的超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体上也在这个范围。在当下花一点时间去挑选接近4%的超低风险理财标的应该是不难的。(以后则难说)
开支反映着“需求”,需求反应着“欲望”。常言说欲望是无止境的,虽无止境,我们不妨划一个足够高的层级——
其实上面这个“金字塔”我是挺不满意的,不妨用来参照一下,大家认为重要的高消费项目都有哪些:想去什么饭店都可以,想去哪里旅游都可以……想住什么房子都可以,想移民哪里都可以。如果你的愿(欲)望是以上都要,大概需要多少资产呢?下面提供计算思路,旨在说明这个极端开支是可以演算的(毕竟有些东西对别人来说是重要、必要的,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毫无意义,所以考虑项目和所值多少每个人的估计出入会很大)。
这个九层需求里,属于一次性开支的是(子女)教育、汽车、房子和国籍(别抬杠说汽车十辆都不嫌多、房子十套都不嫌多),这些项目依次估算为200万、100万、2000万、1000万,合计3300万(非常主观,觉得哪里不对甚至可笑的、自行调整即可,有钱人的世界我不太懂)。属于常规开支的是菜场、饭店、旅游、看病,这些项目估算一下,饮食每天500预算,即约18万/年;旅游算你春夏秋冬各一次,每次预算3万,即10万/年,生病算你春夏秋冬各一次预算10万/年(似乎很不容易了……),合计约40万。日常开销还有杂七杂八一些零头事项,算足50万/年吧,这算的是个人,再套标准家庭4人算,即200万/年。
按照这个小土豪配置(不是顶级的),以4%的类无风险投资收益(其实高净值家庭的无风险投资收益可以妥妥高过这个)推算,资产大概需要3300万+200万/4%=8300万(连1亿小目标都没用不到嘛……压力山大)。哪怕按照这个土豪标准翻十倍才能满足你的需要,财务自由的资产规模也就要求10亿而已。参考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家族财富可持续发展报告》,现在中国家庭拥有过亿可投资资产的有65000多个家庭……受到65000+点的伤害。
以上想说明的是,别觉得实现财务自由是个小目标。题主的表达中似乎包含一种焦虑,万一我实现了财务自由之后没有人生目标,很空虚怎么办?不否认有些人就是打出生起,一个亿都是个小目标,那些人的“焦虑”我没法理解,自然也没法给什么建议。但是对多数在或高或低的起点、需要打拼的人来说,是犯不着去想完全实现财务自由后的事情的……
你为了达成财务自由而设定的资产目标,是反映着你的理想的,这个终极数字越具体,说明你越了解你自身。说欲望无止境的人,往往是不认识自己,无法判断拥有更多财富后的自己有什么样的变化;对一个有充分自我认知的人来说,欲望是有止境的、可计量的。非常主观的说,属于后者的人,无论有没有实现财务自由,对生活本身抱有的热情更高,更懂得为何而活。
回到“实现(高级)财务自由后”的问题上,当赚钱不再是需要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值得为之努力呢?
其实有这样的疑惑是正常的,每个996的上班狗每天可能咀咒十遍百遍工作,但真的突然有一天你天降横财再也不用工作了,可能会欢天喜地几年,但应该不到十年,不少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再次工作的情绪……人的生活体验,其实不取决于有多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是取决于维持着多丰富、和谐而稳定的“人缘”。
人类生物性的身份决定了我们不仅物质上无法离开“群”,精神上也是无法离开“群”的。通过努力获取物质条件,本质上是为了让自己处于更加丰富、和谐和稳定的“群”中的而已。(根据人的性格、素质不同,人和群的交互方式差别很大,有些喜欢显摆炫耀,有些喜欢倾听-倾诉,有些喜欢互助互帮……)生而有之的是“亲缘”,之后会接触到的是“地缘”“友缘”“情缘”,还有“业缘”,这些都是个人和世界建立起联系的纽带。
财务自由之后,理论上已经没有必要参与到换取物质财富的劳动中去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业缘”这个既爱又恨的纽带,这就意味着你跟世界的联系变弱了。如果因此生活缺了点滋味的话,为了重新扩张“业缘”,我的建议就是参与到一些非功利性的社会项目中去(条件允许的,主动创立这样的项目更好),可以是公益性的,也可以是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无论是什么类型,一定是需要精神投入的、有可量化的目标激励的和团体性的。
只有一种情况,财务自由会成为“地狱”——沉湎于基础生理需要和低级趣味中不能自拔。比如无节制的追求山珍海味、胡吃海喝,纵情纵欲,赌博、吸毒……这种人往往不是依靠自己完成财务自由的——通过一番奋斗获取如此财富的人必不止于此,这种情况当事人的家庭该负有很大的责任。
财务自由本身并不会给你带来快乐,它带来的是“有闲”。维持着财务自由的状态,意味着你可以将几乎所有的时间用于你想做之事。能不能将“有闲”转化为“幸福”,得看个人的境界。对于没有体现个性的兴趣爱好,又不能与自己相处的,忙碌而必要的工作未必是坏事(哪怕本人未必意识到)。
如果一个人对财务自由后的生活场景无法想象,那他是时候意识到,这样的想象是有意义、甚至是必要的了。如果一个人有着诸多“宏大计划”,却等着财务自由之后才去做的话,要么他是借一个对他来说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来麻痹自己,要么是其实并非渴望去做,仅仅出于回避“我没有愿望”这个事实判断而作的虚构。
如果你是一个心口如一、又有计划感、执行力的人,你实现财务自由后会去做的,至少部分地已经反映在你当下的日常中才是。有些人自以为喜欢画画、音乐创作、写作、旅游……只是迫于996而无法实现,是被“生存”耽误的艺术家、歌手、作家、旅游达人。如果你所渴望的东西在目前为止为之付出的是接近于0,那么大概率等你有无限的物质资源、无限的时间精力,你也未必会愿意为之付出,而是更在乎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了没。财务自由之后追求什么?不是实现之后才开始思考的,也不是实现之后才开始从零开始的,而是已经扎根在过去和现在,所渴望的、并已经抓住了零碎时间去为之准备的东西。
财务自由不是你有所追求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只是辅助条件而已。凡事等财务自由后再开始的话,财务自由就成枷锁而不是东风了。
总结一下,
一、财务自由不是终极目标,只是个终极的财务目标。可计量的目标更能反映需求和欲望。
二、财务自由不是一次性目标,而是要维持的状态;另外,高层次的财务自由非常难以达成。
三、财务自由不代表幸福,代表的是“有闲”而已。“有闲”的价值是依你有何追求而定。
至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算是完整交待了。
还有一点不吐不快的,“财务自由”这个概念十几年前接触到的时候是心潮澎湃的,就像一道光照进了心房。此后“财务自由”在各种场合里面频频出现,却发现它的“味道”变了,同时也出现了将它污名化视为政治正确的立场,我对此很有(shi)看(bu)法(shuang)。
敲了一下个下午了,有空再展开。觉得不错的话,请点赞再走~
更多内容见公众号:柏林的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