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主义一般不被人们看成是哲学,而被看作是一种心理学理论。
☞ 但行为主义延伸包含的理论思考属于哲学研究的领域,主要涉及:人类和社会的本性、价值、美好的生活及对现实的思考和假设。
一、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
1、实在论
☞ 行为主义与实在论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新实在论及其对科学的拥护之中。
☞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特殊行为的细致研究来理解人类的一般行为。
☞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个性、性格、正直等特征都是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
☞ 通过对特殊行为和此行为是如何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握行为产生的模式及进程。
☞ 行为主义者主张,我们完全有可能了解行为的规律,并且开始控制行为。
☞ 行为主义坚持不应该强调精神、意识或灵魂是引发行为的动力,而应该直接观察行为现象或者研究那些可被观察且可被经验主义所证明的事物。
2、唯物主义
☞ 行为主义无疑是一种唯物主义,大多数行为主义者都具有神经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学科背景,并以此来观察人类。
☞ 唯物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相信人们是依据他们的身体构造而产生某种行为。
☞ 约翰·B·华生:环境是行为的主要塑造者,如果能够控制一个儿童的成长环境,就能按需要将儿童塑造成为任何一种人。
3、行为主义的哲学之维
斯金纳:主张将结论建立在以观察和控制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之上。
人类是我们自己的创造者。人类进化两个过程(生物学上的进化,文化意义上的进化)。
环境是经过广泛的设计的,而非自然的,它是由人类改造而成的。
以激励来塑造行为(对好的或坏的行为分别用奖励或惩罚来强化)。
将“善”的事情进行归类,相当于一种积极的强化刺激。
需要一整套关于完善人类行为的科学及方法。
【思悟1】良好的养成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养成的具体标准(规范),并用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来审视这个标准;其次是坚持反复强化行为训练(用好激励),在行为的训练强化过程中,要及时引领受教育者对这个行为标准的认识、认同和信守。
构建优良的育人环境,也是养成教育、道德人格教育和思想引领的重要方面。在此,既要积极营建学校的环境,又要充分利用好社会的育人资源,对不良的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要组织学生批判性的分析,并积极参与社会环境改良的实践中。
二、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行为主义
1、教育目的
☞ 斯金纳:教育者的一个职责,就是做出教育决策(制订良好目标及实施方案)以及使用有效的方法(训练法是最好的)来实现这一决策。
☞ 行为主义者方法的主要目标: 改变人们的行为,同时为其指出更为合适的方向。
【思悟2】养成教育中存在养成训练目标不明晰、不具体、不完整、不一致,养成训练方式不当,训练不系统,缺乏及时强化等问题。还存在训练养成的过程中不善于及时引领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心理解认同的思想和情感等问题。
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紧紧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不能坚持做到近、小、实、新,重说教,忽视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生活实践。
2、教育方法和过程
☞ 改造行为的过程:
(1)指定所期待的结果,即需要改变什么以及怎样进行测量;(2)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物;
(3)选择适当的能够引起所期待行为的强化刺激;
(4)运用即时强化开始塑造所期待的行为;
(5)期待行为形成,慢慢减少强化刺激次数;
(6)评价结果并对今后发展进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