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定义品牌的扩张边界
总结:
一、伏牛堂的跨界:餐厅?媒体?服装店?90后的入口!
A伏牛堂的米粉到底哪些人在吃?
1吃米粉习惯的人群。(湖南湖北江西重庆云南等省市)
2第二类,喜欢伏牛堂品牌价值观的人群。本来不一定是爱吃米粉的人,但是热爱伏牛堂的品牌调性,也变得爱吃米粉了。绝大多数是90后的年轻人。
当一个群体特质越明显,意味着该群体的诉求越集中。所以在这一瞬间,米粉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例如在《水浒传》里面,旱地忽律朱贵是在梁山泊下开酒店的。酒店的基本职能是吃饭,可是终极目标是把全国有造反诉求的人都吸引来了,大家都来这吃饭,吃一顿饭,结果就被接引上了梁山。所以朱贵的酒店起点是吃饭,终点是为了人民的“自由、平等、博爱”而奋斗。
作者开始考虑在伏牛堂吃米粉的这群人,(B)还有其他共同消费场景吗?
比如对伏牛堂品牌感兴趣的人,他们对伏牛堂的创业精神感兴趣,对商业模式也感兴趣。选择这个品牌的理由是,认同品牌的“价值主张”。
既然这群朋友对伏牛堂的价值主张感兴趣,我想,作者就想可以把所有的价值主张以经历的形式写出来,我们怎么选址,有什么心得,干脆把伏牛堂的微信公众号当成一个(C)自媒体来做。
伏牛堂的微信公众号运营了一年半,产生了大约500篇文章,累计有一千多万人。
一个企业的微信号每天都发文章,这是不多见的,因为伏牛堂不制造广告,制造内容,长期的坚持让伏牛堂的企业文化真正影响了一批消费者,而这些文化与价值观最终都会转化为我们产品内在的溢价。
此外,开始有了广告合作与植入,例如,伏牛堂和《魁拔》《小羊肖恩》《鸣梁海战》《幸存者》…《羞羞的铁拳》“UBER”“三只松鼠”“江小白”等电影和品牌进行过品牌推广合作。
伏牛堂自带媒体属性,没有花过一分钱的市场费用,伏牛堂自己就变成了内容分发渠,而且现在也开始作为广告平台有了一点收益。
上图这件“蛮霸衫”,2014~2015年上半年,一年半的时间内伏牛堂就销售了将近20万件。伏牛堂不仅获得了盈利,更关键的是,
有20万人愿意穿着伏牛堂企业的文化符号在大街上走…
现在的(D)伏牛堂确实越来越难以界定它是卖什么的了?伏牛堂有了自己的其他零售业务。无论是米粉还是其他产品零售,都是面对同样的一群人,两套业务相辅相成,互相提升。
伏牛堂会不断根据这群人的需求,会开展周边衍生品的销售。伏牛堂除了卖好吃的米粉,也是90后年轻人的入口,而伏牛堂的入口价值,会让品牌拥有更多的柔性。
如此互联网品牌的高估值也就好理解了。
品牌的边界模糊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品牌在资本市场的价值变得难以轻易界定。过去,餐饮的资本溢价比较低,互联网的资本溢价比较高。
很多传统餐饮人不理解为啥互联网餐饮的估值这么虚高,短短几年的时间可能动辄价值几亿、甚至几十亿。
所谓(E)互联网餐饮的高估值,不完全是基于固定资产和收入的估值,而是基于品牌价值的估值。品牌背后反映的是这家企业把握新生消费者客群的能力和突破传统业务边界的潜力。
二、如何理解互联网餐饮品牌的高估值
如何向投资人推荐自己的项目?
对待投资人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一上来要给他强刺激。无论是BP(商业计划),还是面谈,都要忘记掉那些循序渐进的条条框框,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投资人“提神”,用你的逻辑把投资人带到“沟”里去。
什么样的东西“提神”呢?
第一步就是你得告诉投资人你所面临的市场巨大,而且你一定会在这个市场里“顶天”。前者是为了让投资人相信你的企业代表了趋势,后者则是向投资人证明你一定会顺着趋势成长。
大公司会有策略地描绘自己的市场。例如谷歌,它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多元科技公司实际上谷歌95%的收益来自于搜索业务,它本质上就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它为什么要这样来定位?
企业所在的属性与市场空间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描述和定位而产生变化。
所以,互联网时代餐饮企业的边界完全取决于创始人突破品牌和业务固有局限的想象力和能力。
互联网餐饮品牌“黄太吉”最开始是做煎饼果子的,发展到黄太吉2.0,做了小火锅、米饭等若干个品类,等到3.0的时候,做成了一个外卖平台。
通过黄太吉的发展路径可以清晰看到,传统的品牌定义根本无法约束这种核心能力在下游的新型企业,它的核心能力本质上只有一个:
把握白领消费人群的能力,基于这群人其实可能产生任何商业模式,而每一次它业务拓展,也都能够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总结:
1、伏牛堂米粉哪些人在吃?
2、这群人还有其他消费场景?
3、自媒体产生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转化成产 品内在的溢价。
4、伏牛堂到底是卖什么的?
5、互联网餐饮品牌的高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