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是一位没有高等学位的理论家。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学科的,他独具匠心地将弗洛伊德的观点和人类学语言相融合。一些评论者可能认为,他的研究取向更多地是哲学而不是科学。然而,他又不像弗洛姆和其他从事心理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者,埃里克森的一些概念已经得到科学证实。
尽管埃里克森忠实于弗洛伊德,但是他的基本概念是高度原创的,更多的来源于常识语言,而不是精神分析晦涩的专业术语。这一倾向使他的观点没有更好地与其他理论家的多数概念联系起来。他最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就是“同一性危机”,这是他迈入几乎尚未有人探索的人格领域的媒介。
他将人的社会心理发展归纳为8个阶段:
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我的感受:现在的育儿知识都非常强调父母对于儿童期孩子的信任感建立的重要性,关注孩子成长的达人会主动学习这些育儿知识,但是遗憾的是目前仍有很多人不了解不关注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儿童期的情感需要被满足会对整个成长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在反思那些性格上有缺陷的人,回溯到童年时光,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情感缺失。好在现在大部分的家长都已经有了科学育儿的意识,我们的下一代儿童在性格的完善方面都比我们这一代情况要好得多。性格完善的儿童需要科学的育儿方法,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会比我们更加有自信。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我的感受:这一个时期是儿童自我探索的重要时期,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进行自我探究,保证孩子能在一个充满安全和自由的家庭氛围里探索世界。大人要做的就是不去干扰和阻碍,如果孩子不主动要求,大人不去干涉孩子的探究,但一旦孩子提出要求,一定要保证对孩子无条件的尊重和支持,这对孩子以后探究世界的决心和自信有着莫大的帮助。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我的感受:这个时期就是儿童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时期,这段时期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学校进行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如果儿童在这一时期能够获得通过勤奋获得认可和肯定,他们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进而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自信和兴趣。我认为这一过程的建立与前两个阶段也有着很重要的联系,但也不能否认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儿童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都是环环相扣的,一旦有一个时期的心理发展出了问题对下一个时期必然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由此我感受到不管是在育儿还是教育工作中,我们都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力求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如此解释:“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我的感受:青少年叛逆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我们都经历过那个阶段,对于叛逆期有很深的感受。叛逆期的少年往往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个性,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这种行为其实往往就是为了找到自我归属感的一种自我同一性行为,也就是说为了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我身边的家长还有初中老师都特别害怕青少年的叛逆期,因为此时的孩子一旦没有获得自我同一性就会爆发剧烈的冲突。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就一定要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去帮助孩子平稳过渡青春期。
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我的感受:读到这里我有更深的感受,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在儿童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情感缺失的危害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包括学习、工作和交友。人在成年之后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恋人关系了,而找什么样的恋爱对象也是受心理影响最大的一种因素。尤其是很多女孩子在找恋人的时候就是找的一种对童年情感缺失的弥补,性格不健全的女孩子很容易被一些目的不纯的人拿捏甚至被PUA,为了不过于太武断,我要说也有很多男生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总体来说由于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在情感上更加理性,这样的情况也会比女生少很多。所以找对象的过程就是找到一个或弥补情感缺失的人,或找到一个跟自己具有相同认知性的人。在这里我要呼吁所有父母:一定要在童年时期给孩子最完整最正确的教育和情感陪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一生都会心里有底气、有自信。在以后学习、工作、交友、婚姻中都会有最健全的人格,在各种选择中都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因为自信有安全感的人做事情才不会纠结。
7、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我的感受:所谓在哪个阶段就要做哪个阶段的事情,人一旦完成了人生中结婚生子之后的事情后,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抚养孩子,努力工作,实现自我的认同,这样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发展。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我的感受: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保尔柯察金的那段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不就是埃里克森强调的心理发展理论吗?人的一生只有真正实现了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到老了之后回忆人生的时候才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遗憾和后悔。而人的一生都会有心理的发展,从出生到年老,这种发展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一个闭环。可以说人的发展是一生的发展,不是阶段性的发展,不管是作为对个人心理发展的了解,还是对孩子成长过程心理发展的学习,每个父母,每个教师都应该深刻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越读书,我越能发现自己的浅薄,越发现知识的无穷。人心灵进步的阶梯一定是用书本堆砌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