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复习埃里克森主张一生发展理论时,我突然想起了自己以及身边人每个阶段时的体现。
阅历较少,文章存在不足,还望海涵。
婴儿期(0-1.5) 信任对不信任
这与自己父母建立初步的爱与信任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这个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了。
成年后建立信任的人会对世界形成很稳定的看法和,反而没有信任的人会形成多疑,轻信,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等。
可见早期经历对发展存在极大影响。
儿童早期(2-3) 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这段时间儿童开始出现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他们开始学会动手比如自己穿衣服,这个时候成人应该鼓励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前期(4-5)主动感对内疚感
这个阶段的儿童希望通过一些活动来获得成人的欢迎和赞赏。如果这一阶段父母或教师对儿童主动性行为批评或者惩罚就很有可能对未来人格发展有影响。
比如在成年期后将会被动压抑的选择事情,总会担心做的不过完善,瞻前顾后。
学龄期(6-11)勤奋感对自卑感
这个阶段是上小学时期,这个时期是所追求的是对自己活动的认可和赞许,这与自卑,学业成就和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青年期(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是埃里克森最为看重的阶段,把跟我有关的各个各方面的资源,条件,表现看做协调统一的整体,我是谁,我以后要走什么路,是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大四毕业以后,我是要考研还是工作,工作是老师还是公务员。如果只是走一步算一步,那就是自我统一性还不够完善。
大一学期我简直就是个无头苍蝇,那都要碰碰,坚持下来的却是寥寥无几。尝试过学习ps,计算机,会计,导游,网创,体力兼职,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要静下心来去学习,因为总是期待立竿见影,急于求成。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她对自己的规划很明确,她明确知道自已要做什么,一路走来,她比我要沉稳很多。
成年早期(18-25)亲密感对孤独感
这一阶段大家都有体验吧,人际关系的复杂,不过分计较得失,能在交往中获得乐趣,才会产生亲密感。
还是遇到什么样的人有关吧,毕竟人无完人,最终一直伴随我们只有我们自己,埃里克森这里强调的是要经营家庭,友谊,周围群体。
成年中期(25-65)繁殖感对停滞感
这个阶段的个体已经成立家业,如果个体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则表现出较大的创造力,获得充沛感,反而就是颓废感。
这让我想起的是我的父母,爸妈年纪也大了,虽然内心一直抵触年纪,可是变老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爸妈身上我看到的是充沛感,我不想做个混吃混喝的笨蛋,饱胀女孩也要努力鸭!
成年晚期(65-)完美无憾对绝望悲观
只是字面理解,还未感同身受。时光不复,力不从心。这是我姥爷告诉我的一句话,他现在的身体还是很健康,只愿老人洒脱一些吧,因为提及姥姥时,表情很是让我难过。还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他把我抱在怀里,大声又骄傲的说:俺外孙妮长大一定会很有出息。这句话,让他等了好些年,不想再让老人家等了....
以上就是我对埃里克森发展论的思考,最近也在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其中一个评论直达心底:不辜负苦,不辜负自己,愿你山峰有顶,海有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