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这位中国晚清史上的名臣,身上的头衔特别的多,“近代历史上唯一一位接近圣贤的人”,“同治中兴四大臣之首”,“李鸿章的老师”,“剿灭太平天国第一功臣”、“湘军大帅”……还有被誉为育儿典范的“曾国藩家书”更是广为流传。他那一生堪称传奇的经历,圣贤和功臣的无障碍切换,无不让人眩目,如此矛盾和戏曲化的一生让人有种不真实感的怀疑。最近听了历史作家张宏杰先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才感觉对这位传世奇人有了一点相对清晰的认识。
人生传奇一:学渣变学霸
如果要说励志第一人,曾公真是当仁不让。21岁之前曾国藩可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学渣,因为他到这时还在参加秀才考试,而且已经是第6次参加考试了,之前5次全部失败。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他20多岁连小学、初中这种基础教育都还没读完。不要说在那个早当家的旧社会,就算是如今21岁也应该大学毕业啦!如果说孩子笨,那曾公可谓是笨的没救了。但他的执着精神还是很值得学习的,他一直努力在学习,努力在考试。同时也真心佩服他家父亲,面对这么个“笨”儿子,有足够强大的心脏和耐心。不过还真的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在第六次考试后他终被当地的“教育局长”点了名,给了半个秀才,说他的文理太浅不能给全,但可以直接参加院试,总算是离秀才又近了一步。但曾公感受到了奇耻大辱,比他没考上时还要羞辱。于是他的小宇宙第一次爆发,他回去之后闭门不出,之前学了16年都没学明白的学渣,一下子就如醍醐灌顶,突然开窍了。第二年,他就考中了秀才,又一年他中了举人,4年后中了进士点了翰林。这多少有些不可思议,唯一的解释就是“知耻而后勇”,要不为什么都说“应该珍惜那个给你伤害,激励你成长的人”,生活就是这样的戏剧。
人生传奇二:愤青年代
当时是道光帝当政,国家可谓内忧外患。外面被鸦片战争揍了一通,内部更是腐败透顶。虽然道光帝是简朴的皇帝,但同时也是庸碌的皇帝。他手下的人基本也都是本着“少说话,不做事,多捞钱”的态度,根本就在官位上是混日子。当上了官的曾公,仕途还是比较顺的升值加薪特别快,10年时间7次升职,他倒是还有理想,但也无计可施,官场根本没他说话的份。此时的他还算的上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愤青,所以在官场上他还显得十分的稚嫩。他看到了官场的腐败,他屡屡上书皇帝呼吁,从道光帝喊道了咸丰帝,但是没有任何作用。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他直接批评皇帝,惹得咸丰帝大怒。得罪皇帝的曾公还不自知,愤青那疾恶如仇的血液继续燃烧着。在审理琦善案和赛尚阿时,整个官僚系统本着官官相护,都持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也就做做样子。唯有曾公挺身而出严格审理。结果搞得琦善被革职发配,赛尚阿被革职。这让曾国藩的人缘丧失殆尽,成了官场异类,搞的他在京城混不下去,只好补了个外差,但不料刚走到安徽,就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于是赶回去奔丧。算是结束了他第一段14年,愤青而又庸庸碌碌的从政生涯。
人生传奇三:湘军初成
咸丰2年,太平军挥师北上,在家给老娘丁忧守孝的曾国藩也被皇帝想起来了,命令曾国藩兴办团练。当时皇帝一共找了43位“退休老干部”去办团练,大部分人根本就是出工不出力,只有曾国藩一个人认真,不要钱,不要利,就想为国家做点事。乱世之下,曾公用了重典,对付土匪毫不手软,他“曾剃头”的名号也由那时所来。他也看清了清军的顽症,整顿军纪可这确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湖南提督鲍起豹兵变,险些要了他的命。咸丰4年,湘军正式开赴战场,跟太平军打了10仗,少胜多十战十捷。湘军的崛起,让咸丰帝看到了希望,但皇帝本不是个大度量之人,对曾国藩还是很有芥蒂,于是对于湘军的支持也仅限于嘴上,有点“坐山观虎斗”的感觉,希望湘军和太平军两败俱伤。因此湘军虽然屡获胜利,但曾国藩却陷入了事业的低谷。在江西举步维艰的时候,他又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这个噩耗到成为了他摆脱困局的天赐良机和最好的借口,他立刻上书要回家守孝,并且不等皇帝批复,曾国藩就脱离军队自行回家了。咸丰当然不傻,他知道曾国藩这是撂挑子了,所以催促他返回军队。曾公本想着借机向咸丰要些权力,万没想到此时正好赶上了天京内讧,皇帝大喜与曾国藩的谈判破裂,曾国藩不但没有要到权益,反而被解除了兵权,而且还背上了不忠不义,要挟皇帝的把柄。真可谓人生如戏,前一秒还胜券在握,下一秒就剧情反转。曾公因自己在政治上的不成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人生传奇四:第二次觉醒
回家待业的曾公心中的气和怨只能在家发脾气骂人,但大家就是大家曾国藩的自我反思能力太强太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冷静下来,他开始反思为什么屡屡在官场碰壁。终于他通透啦!逐渐明白是自己咄咄逼人的个性,是自己对别人的要求太高,是自己觉得自己特能,别人都是傻,是自己过于清高而不懂社会的生存法则。最后他终于大彻大悟,只有海纳百川,藏污纳垢,才能调动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咸丰8年,因为太平天国的反扑,皇帝重新启用曾国藩。这次回归的曾国藩,完全像变了个人,他和气、谦虚、善于交往、再也不孤芳自傲,跟别人一样该捞钱捞钱。他适应了官场的潜规则,他的这种“同流合污”是大彻大悟后的领悟。他发明了一种克己式的随波逐流,他送礼却不收礼,他接受各种灰色收入却不私用,为了士气他容忍士兵去抢夺战利品……他选择了外在的妥协和内心的坚守,因为他明白了如海瑞般,保自己的名节与天下人为敌,最后除了是皇帝用来标榜自己丰功伟绩的符号外,对现实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他选择了变通的方式,他依附了官场的生存法则,虽然在表象上他少了“傲骨虚名”,似乎不那么纯粹地道,却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晚清同治中兴的所有人才,几乎都是曾国藩提拔上来的,而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也多少都跟曾国藩有点关系。而在私德方面他却一直以圣贤之道来要求自己,在《曾国藩家书》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自律和自我反省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他任湘军统帅十多年,可在他过世之后,他们家就陷入了贫困,可见他的清廉。因为他时刻用儒家礼教来规束自己,懂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他才能安稳的当总督身后留的全名,而与他竞争了一辈子的李鸿章,就因终究未能悟通此道,最后却只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