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个晚上,局长在小班课里把我们每个同学的笔记本和标签都看了一遍,每天都是三个半小时,各自情况不同,疑问也是各式各样,局长不厌其烦地解答,稳重的语调背后是对这个工具和方法深刻的理解。我想说,如果大家已经对信息管理、文件管理有了困惑,或者面对大量的外部信息,你已应接不暇,计划找工具协助你的时候,不妨试一试印象笔记,学习一下这个课程。会少走不少前人走过的弯路。
按照局长的推荐,我早已构建了笔记本和标签系统,形状很像,仔细一看,仍然问题一大堆。首先是发现了我【执行项目】的文件夹里面还有一个【正在执行的零星事项】。这个违背了分类相互独立不重复,完全穷尽无遗漏的原则。这个文件夹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前一天晚上才建立,我将每日收集箱里面的钉子户拔走插在了这个地方。局长建议,如果有主题的话,可以专门为这个主题建一个文件夹,都堆放在一起,自己也不知道正在执行什么。所有要继续整理。
然后是我给儿子又专门建立了两个文件夹,一个是记录他的成长,另一个是和孩他妈共享的文件夹。这两个文件夹独立于整个系统外,局长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些别扭,计划通过标签和标题移进去。
到了标签的问诊。前面的几个都是按照What, Why,When来做标签,但是到了“育儿”,就分成了“方法”,“心理”……。虽然是我打的标签,但是我还是不能一下子说出这个标签下面有些什么内容,只能进去看看有些什么之后,然后再回忆当初为什么要打这个标签。包括后面的“职场”的标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说明标签还没有起到应该的作用,有时候我们甚至是为了打标签而打标签,打完标签后自己也不清楚。这部分要再回到课程中去,仔细体会一下。
GTD的标签我基本没有用过。这部分不用太在意。这个标签主要是和下一步行动相配合使用的。对于总经理和秘书可能用处更大一些,我想我既不是总经理,也不是秘书,所以也就不管了。这里其实还有个道理,标签设置了不必要纠结一定用上,这不是必须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人物主要是指你完成下一步行动相关的人物,要与后面专属标签中的人物区分开来。
生活类的标签里面有个现象是编号不连续,中间有些号是空着的,当时想着将来还会一些内容会插队进来。这是不提倡的,凡事都讲先来后到,一旦先发生了就把位置占着,而且是一直占着,这样便于你记忆。
专属标签里面的人物,需要留意的是,不要把作者当人物。意思是你要直接到对象。如果是一本书,那么就说这本书,就不要再打个作者的标签,如果是研究人,则可以打个人物的标签。貌似我就是这样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作者,除了苏格拉底之外,因为此人没有写过书。
两个晚上座无虚席,听局长给其他同学把脉是时候,我收获最大的是对标题的理解。我先前对标题比较随意,现在发现标题是对标签和文件夹的有益补充,用得好相得益彰。我前面的文件夹和标签的问题,都可以利用标题来弥补。非常感谢同学们一直在线陪伴,我们来自各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因为想打磨一件趁手的兵器,在局长的振臂高呼下,凑到一块儿,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