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展(学者、教授)从七个方面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剖析:王霸、庙堂、士林、方域、兵戎、食货、江湖。
他认为,改朝换代中的权力斗争只是表面,制度更迭才是破解历史走向的关键。读懂制度,才能读懂中国历史的运行逻辑。
周灭商,建周礼,施“王道”。后世儒家也以周代先王为政治典范。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诸子百家,各呈治国之道。秦国采用商鞅变法,快速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秦政也和“霸道”相连。
回溯,中国历史就是秦制中的“霸道”与春秋学中的“王道”相互糅合,奠定了后世大一统王朝基本的治理模式。同时,由儒家士大夫秉持着的“王道”的官僚体系,又制约着皇帝个人的“霸道”权利,避免皇权对百姓的压榨。
中国皇权的神圣性来源非常的多元。从上古时代的祭祀信仰,到儒家社会规范,再到宋儒将“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以及清末康、梁用今文经学融汇西方科学,都是大一统王朝不断吸纳不同政治传统的结果。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儒家士大夫是朝廷的治国之才。科举制度就是选拔人才的平台,“有教无类”,让所有读书人都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庙堂的治理之中。此外,先秦游士、两汉家学、魏晋门阀士族,也都是儒家知识在不同代的彰显者。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皇权的稳定除了需要神圣秩序的认可,还需要军队维护稳定。义务兵和世袭职业兵是中国历史上的常备兵的两种形式。募兵制让国家的兵源从一般的百姓变为职业士兵,这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将领的统辖权,逐步导致了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局面。
作者认为,一个王朝能扩展到多大的规模,军事实力保证了底线,财政实力则划定了上限。
中华文明以农业为本。土地制度是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关键,税制是国家汲取资源的手段,沟通经济的是货币。这些都是皇权开展建设的物质基础。
如果帝王将相、仁义道德是中国历史的面子,那么江湖就是中国历史的里子。书中还详细地介绍了游侠、流民如何建构自己的团队深度地参与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颇为有趣。
正如作者自叙中说:“本书不求全面,但愿能提纲挈领,为读者提供进入中国历史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