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50讲_施展
历史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历史的第一性原则:内在欲望与外在秩序(能调用的资源与人之间结构关系)
历史事实是什么?历史事实意义是什么?(立场、正确)
中国历史的时空坐标系
- 商周之变
中国——文明中心
从天命归于商人到周王——普世主义
封建社会、郡县制社会
春秋早起的贵族战争,礼仪性大于实用性
楚国先破坏这种战争秩序
生产技术变化:铁器与牛篱、竹简
各种变法的展开,历史从春秋到了战国
战争规模大到了诸侯国不能承受的地步就出现了大一统王朝。
礼崩乐坏后,对传统的态度,出现诸子百家三大流派:
儒家——复古,赞美道德勇气
法家——开新,法令、权术、局势,法家只能在异国才能成事
道家(荒郊楚国)——出世,无为而治 - 周秦之变
法家的逻辑,向外掠夺,战争效率最高,一旦天下一统,就只能掠夺百姓
历史上的一些关键节点过了就回不来了,
从周到汉,从法家到道家到儒家。
汉人是文化概念,农耕文化
长城是年降雨量400毫米的界限
儒家文化有一种地理依赖性
嫡长子继承制,稳定的皇权,其他交给官僚体系
超过150人就不在是熟人社会(邓巴数),就需要规则来治理,规则就是官僚体系,草原没有官僚体系与财政
中原净消耗、草原净收益
大可汗垄断对战利品的分配权,衍生了依靠战争的中央财政
可汗必须要有武力,所以就兄弟继承制,草原王朝都不过百年,因为第二代一定分裂。
军事贵族民主制
中原有周期性的衰败危机,官僚体系刚开始是帝国的工具,之后是寄生虫,最后操纵帝国。
其后变化,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就很大。
中原统一农耕帝国促使草原出现统一的游牧帝国,草原力量注入中原帮助重建秩序,而且都是来自东北。
东北是中原和草原的过渡地带,入关之后都可建立二元帝国,草原骑兵加中央税负
中原统一迫使草原崛起,草原崛起给中原带来强大的军事与财政压力,汉武帝重税负导致流民大量增加,于是豪族兴起,社会从周朝封建到了豪族社会,文景之治有过短暂的扁平式散沙社会,豪族社会一直延续到唐宋之变。
豪族来源:战国留下来的贵族、文景之治兴起的大商人、大侠豪强。
王莽想恢复周礼,想从豪族手中抢回社会的控制权,但却没有碾压豪族的资源,除非社会有新技术进步,并且在豪族之外。
刘秀是豪族社会的领袖,直接定都在豪族大本营的洛阳。
为何后汉皇帝都亲小人远贤臣?
有文化的豪族就是士族,贤臣都是世家大足的人,小人与人品无关,只是不是世家大足内部人。
皇帝扶持自己的人——宦官、外戚,这就是小人。
诸葛亮与曹操代表寒族打压世家大族,诸葛亮打压蜀国原有士族李岩、孟达,曹操打压袁绍等,曹操依靠的是从黄巾军中改编的青州兵,曹丕却掌握不住,结果妥协士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动了别人的奶酪,就不要再给任何机会。
诸葛家族几次成了司马家族的垫脚石。
司马家族遭遇的历史大势:气候变化(气温降低)、中原豪族化(自给自足的堡垒,朝廷缺乏商品经济的税负)、士族的堕落(转而谈玄论道)、西晋皇族的内斗(八王之乱)
草原民族的南侵,导致中原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北朝鲜卑人是草原中原结合,南朝是中原海洋结合。
从五胡乱华到北朝建立经过三个阶段:
刘元的后继者开启胡人本位阶段,伏坚混合胡汉却不成功、拓跋珪建立统一胡汉帝国北魏(北朝)
鲜卑人魏孝文帝迁都,从大同到洛阳,退行全面汉化,放弃了胡汉二元帝国制度的基础。
后三国时代,北魏分为东魏(高欢,后变成北齐)、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后变成北周)、北陈。
北周的制度创新:恢复鲜卑姓、复周礼,通过府兵制统一了胡汉力量。
关陇军事贵族与皇权博弈
隋文帝惧怕的独孤皇后
杨广是唯一到达哈密的汉人皇帝
府兵制是的天下的基础,却依靠在贵族的庄园经济。
武则天也迁都洛阳,想远离关陇贵族,知识传播成本依然很高,能够参加科举的还是多半贵族。
安史之乱打破了豪族社会,同时,印刷术的大规模使用与货币税收代替实物税收,让江南兴起。
回鹘在善于经商的中亚栗特人的帮助下建立帝国,帮助唐朝稳定藩镇并收取保护费。回鹘破灭后,往西逃亡的一支在中亚建立了哈拉汗国,是伊斯兰思想家的发源地,往南的一支建立的国家导致了吐蕃干布王朝的衰落。松赞干布推行佛教来压制本地贵族的本教,后来的政权都只能与贵族合作了。
天山希尔河类似于长城,北是游牧,南是定居
高原雪域,只能选择成本低的组织模式,放弃高效率但消耗资源的组织模式。
大辽是首破百年的游牧帝国,有重大制度创新,建立了胡汉并立的南苑北苑制度。
五代中后三个朝代都是沙族人建立的,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儿皇帝石晋堂就是沙族人。
幽云十六州表面看起来是宋朝的心腹大患,可实际上却是安全保护伞的重要骨架。
文人政治,重视商业,自由迁徙、用金钱换得和平,也需要一个稳定的交易对象。
民间社会的自由度高,但同时政权的社会动员能力也差;政治的逻辑总是压抑文明文化发展的。
究竟怎样才算是好的政治?大宋不积贫却积弱,到底要不要继续传统?
进入平民社会,唯一能制衡皇帝的就是传统——祖宗之法
,所以司马光等是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后继者蔡晶,北宋末年党争十分激烈,全是私人利益。此时金国灭辽,金国是蛮夷,是没有接受中原文化的,并且宋朝与之交往中全是反复无常、背信弃义。
金太宗是唯一一个被大臣打屁股的皇帝,金朝迁都燕京,甚至还修长城,放弃了草原,给了成吉思汗在蒙古草原崛起的机会。
如果一个政权需要得到宗教或文化的承认才算正统,那这就是政教合一,儒家所说的天命只有一个,也是一种政教合一。
元朝对宋辽金谁是正统,看法十分不统一。
作为制度的皇权就是官僚体系,是公共工具,宋朝官僚体系非常发达,因此皇帝的个人权利就受到限制。
为什么明朝同时盛产奸臣和忠臣?因为明朝作为制度的皇权和皇帝的个人权利都十分发达,而两者的冲突极其剧烈。太监锦衣卫就是皇帝独立于官僚体系之外的个人权利。而清朝用包衣奴(年羹尧李卫等)和八旗子弟替代了锦衣卫这种个人权利的工具,而包衣奴和八旗子弟本身就是官僚体系的一份子,因此这两种权力冲突不大。
元朝之时粟特人将白银从中原大量转运到短缺的中东,造成中原货币短缺,元朝大量发行纸币,造成通货膨胀。
明朝朱元璋将老百姓分为四种户口,以准计划经济应对货币短缺,但时间一久,这种职业划分名存实亡。其后地理大发现,美洲和日本都发现大银矿,带来了远方的市场需求和贵金属货币。
明朝后期1618年后,欧洲和日本流入的白银大量减少,造成明朝货币短缺,铜钱相对白银大幅贬值,而征税朝廷是按照白银来计价的。
1578年,北元首领与藏传佛教黄教领袖在青海湖会面结成联盟,蒙古帮助黄教在高原占据了压倒性地位,黄教帮助这位首领获得正统的合法性(宣传为忽必烈转世)。皇太极继承了大元正统,成为满蒙军事联盟的首领。
明朝末年是一个小冰期,欧亚大陆上的游牧者纷纷南下。
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可谓是古代中国的集大成者,领土是明朝的4倍。
清朝怎样控制外蒙古的强大骑兵呢?也是大量宣传藏传佛教,因为黄教格鲁派有一个教义是信徒必须从属于某一个寺庙,于是,骑兵的机动性就被锁死了,一座庙十万兵。清朝皇帝除了叫做皇帝、可汗,还称作“文殊菩萨转世”,跟观世音转世的达赖喇嘛级别差不多。
所谓中国史,就是汉满蒙回藏的多维体系史,军事靠草原,经济靠中原,政治靠高原,西域是安全战略空间。左宗棠曾上书,西域不保,蒙古不保,大清不保。
清朝统治技术高超还有一个表现,善于利用中间性要素。比如统治台湾用的是中间的熟番;藏传佛教统治蒙古,但两个活佛必须从西藏选出。
海洋帝国必须是全球市场,不能依靠某一区域市场。
汪直、郑家
为什么郑成功有军队20万面对初期的清朝、英国两万人面对康乾盛世后的清朝,却是英国人胜利呢?因为英国人是真正的全球贸易,贸易规则是现代法律这种超越种族、信仰的东西,而郑成功是靠家族、妈祖信仰。
交税变少(张居正改革成所有税负成一条、满清入关带来的红利),人口增多,导致经济陷入低水平挣扎。
以往人口从未达到1亿人,明朝到了2亿人才出事,而且还是小冰期,清朝到了4亿人才出事。
直到清朝末年,美洲作物产量只占10%,因此人口数量增加主要是税收减少的红利。
人口增多反而导致自我锁死,劳动力过剩,所以只要有活干就能找到人,劳动力价格很低,如此一切以节省劳动力的技术革新都无用武之地,中国就不可能出现内生性的工业革命,这就是内绝化。
中国通过与西方的相遇而加入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已经是一个内在需求了。加入世界秩序,可以解决内绝化困境,还可以发挥人口优势,但这有一个前提——政治上的整合。
太平天国的产生
基督教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组织动员方式,两广地区是首先传入的,由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在岭南的广西籍搬运工就失业了。鸦片战争表面上是鸦片贸易导致的白银净流出,经济萧条,深层次原因是美洲与日本的白银流出减少了一半,法国大革命之后入侵西班牙,由此白银减产。
灭太平天国搞出黎金(路税)制度,导致军阀四起地方分裂。
帝国内部失衡(财政军事政治都依赖中原)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新疆,中国最初是在这里找到了大国博弈的感觉。
南北方向(阿富汗的新都库什山为界)主要是俄国和英国之间,东西之间(帕米尔高原为界)是中俄之间
通过中亚,收复西域,中国发现自己能够有连接海洋世界与大陆世界的作用。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清朝以关税从汇丰银行贷款一千五百万两白银,汇丰银行从伦敦金融市场发债券筹集的。
中国是海洋与大陆的中间性角色。
南洋是中原与海洋的中间过度。
东南沿海都是丘陵地带,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战乱影响小,宗族关系保存比较好,可以作为海洋贸易的保险机制。
华人想要回报乡里,汇款就要经过两个节点,新加坡、香港,间接造成了现代两个金融中心。
对宗族的过度依赖也会压缩他们对政治的视野,而且宗族之间界限分明。
当心里认为只有一个国家的时候,那不会有国家的认同,只会有桐乡、帮会认同。这样很难超越血缘、地域而形成更大的政治同盟。
土著与白人统治阶级处于经济利益集体排华,肯定不会分你是哪个同乡,由此激发了统一共同体意识,当康有为、孙中山进行政治宣传时,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兴起,中国意识、现代意识崛起。
孙中山还亲自加入了洪门,利用了帮会的组织资源,但刚开始10次都不成功。之后又动员了口岸城市的广州新中会、浙江的光复会、湖北的华新会,形成了同盟会,大大扩大了动员的组织资源。
中国转型的外部因素,最重要的三个国家
经济很大一部分是世界市场,内政要与外交高度打通。
英国是海洋国家,不需要强大陆军,是小社会大政府,许多行动是民间自发,占领印度的就是一家公司,此时也可通过游说制造舆论在议会获得支持,从而得到国家力量的保护。
利益集团的游说不是金钱贿赂,需要打击的只是不按规矩行事的利益集团。
英国的国家利益就是英国商人的利益。
正式帝国、非正式帝国
英国希望的清朝是,既稳定统一又不太强大而适度繁荣。
清朝末期以夷制夷,就是依靠列强各国的生存逻辑与利益结构不同。
俄国的扩张与贪婪,一方面出于东正教弥赛亚帝国情节(忍受并战胜苦难从而救赎全世界),一方面是一马平川导致地理上的不安全感
沙皇就是凯撒,第三罗马帝国
华夷变态论
日本总有深切的焦虑,日本是中国学习西方的通道
大东亚主义、王道
20世纪是民族主义,统治者要讲血统,清朝当年入关还是讲天命的时候。
民国的法统有两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诏书》
章太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阳度“五族共和”
有了退位诏书,满蒙回藏就丧失了独立的合法性
有了清朝政府、南方临时政府和英国的支持,袁世凯就上台了,立刻就获得了英国的贷款。
国际秩序的变迁(巴黎和会)促进了中国意识/现代意识的扩散,五四运动,社会革命。
从鸦片战争到一战前国际秩序是现实主义,之后就是理想主义
威尔逊主义:民族自决
列宁主义:积极革命。是最有效的动员方式
中国要进入世界秩序,必须先政治整合,也就是先政治后经济。
苏联认为自己革命只是世界革命的开始,只要弱小国家独立自主,发达国家就没法剥削,也就没法收买发达国家内部的无产阶级。
国民党接受了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却没有接受其意识形态,到了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就开始分裂。
民族主义无法统一内部多元的中国,也无法应对外部复杂的世界格局(蒋介石访问印度受到英国阻挠,宋美龄拒绝访英;开罗会议因狭隘的民族主义与三国发生了不必要的争执)
1927~1937年中国的黄金十年,此时正是世界经济大萧条。
中国是当时唯一银本位国家,大萧条时期金价暴涨,白银下跌,中国就有了出口优势。1935年,美国通过一个白银购买法案,白银暴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萧条,此时蒋介石得到美国支持,发行信用货币——法币。
信用货币让国民党变为国家资本主义,获得了与地方军阀不对称的财政优势,但只要信用破产、货币破产,国家也就跟着破产。
共产党胶东根据地的北海银行以农业物资做储备发行北海币大获成功。
组织模式,最重要的是组织目标的统一性与效率。国民党是外部控制“要我做”,共产党是“我要做”。
对内共产党尊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差异,但大家都是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所以根本没差异。
中国是海洋与大陆的中间力量
共产党可能对世界的解释并不够对,但是对中国而言是很好的一个钥匙,共产党是普世主义的。
朝鲜战争是中国加入大陆秩序的宣言书,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加入海洋秩序的宣言书。
海陆枢纽
劳动力与土地价格优势只能解释80年代的经济发展
创新经济必须生产流程外包,比如诺基亚就是反面典型。
中国形成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实现了生产弹性与效率的同一。
城市化要先于工业化,因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地方依赖土地财政,于是就先有了城市化。这时候各个地方搞了大量过剩的开发区,恰好西方进入创新经济,有了大量制造业外包的需求。
中国不会有拉美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制造业往东南亚转移只不过是制造业的供应链网络半径扩大了而已。
20世纪的世界贸易是中心外围结构,现在中国是双循环结构,第一个循环是中国与西方之间,中国出口制成品,西方出口技术、资金、高端服务业等,第二个循环是中国与非西方国家之间,中国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材料。如此,西方与非西方之间无法直接进行贸易,因为高端服务业用不着进口原材料,这都需要中国这个枢纽,中国第一次成为了物质意义上的“中心之国”。毛泽东时代中国还只是政治意义上的中间力量。西方依然是主中心,中国是一个副中心。
美苏之间是海洋秩序与大陆秩序的对立
在后冷战时代,中国是唯一一个能向大陆世界投放财政资源从而维持秩序的国家,因为中国有庞大的原材料需求可以把财政收回来。所以,援助经济与维护秩序不仅是大国责任,也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
为何中国必须购买美国国债?
以往通过不断技术革命可以消除同时带来的内部失衡。21世纪以来,西方进入了创新经济时代,而带来的红利却给了中国、印度,于是国内制造业大量衰落,创新经济依然在增长,贫富差距在增加,叫做“失业性复苏”。
中国的原始发展必须依赖大量进口,中国就购买美国国债,相当于给美国人低吸贷款,可以继续刺激消费,中国就可以进一步出口。
中国这个大规模经济体的崛起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内部失衡
美国用隐性的政府担保大规模给住房贷款,这是第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现在的制造业回归、保守化是第二次干预。
伊斯兰教有两面,热爱和平、决不妥协。表现出哪一面取决于什么样的社会结构。
决不妥协的一面基督教、犹太教也都有,不过现在基督教与犹太教占据优势地位,所以表现出自信与宽容,不会太狭隘,而在中世纪是反过来的,伊斯兰是很宽容的,原因正是那时候的阿拉伯国家很繁荣。
伊斯兰国家面临的政治困境:现代国家有两个基础制度,民主制与世俗制,而这两个在伊斯兰却是对立的,只要推行民主,那上台的就一定是宗教领袖,而世俗就肯定是军队的强人政治。
伊斯兰也是反对强人政治的,伊斯兰非常重视平等与民主(认可上的民主,不是选择上的民主)。
强人政治很难获得国内的承认,但依靠自然资源或旅游资源也能维持社会稳定,可一旦世界经济下行,社会就无法稳定下去,2010年突尼斯开始的推翻强人政治正是与世界经济同步的。
水资源的匮乏,加上经济危机,等等都是恐怖主义的原因。因此,伊斯兰的首要任务不是发展经济,而是反恐。
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就导致了世界的利益就是中国的。
非洲的饥荒不是粮食短缺而是粮食的流通与分配机制有问题,非洲的贫困不是没饭吃,而是没钱。
非洲的贫富差距极其巨大,资源极其丰富,中国人极其多。
中国与西方合作发展非洲,世界银行与其他ngo组织有着丰富的当地知识储备,由他们设计,中国负责实施。
非洲完全可以像澳大利亚、新西兰那样通过第一产业直接进入第三产业,不需要大量发展工业。
中国许多国内难以解决的问题,放到整个世界格局就可以解决,比如18亿亩粮食耕地。
碳减排,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俄国反对,资源丰富,冰天雪地;发达国家支持,可以推销减排技术。
学术问题不能加上利益立场,政治问题是与利益相关的,否则过于理想化没人愿意干。
有能力伤害你而选择不伤害你,这才有可能谈判。
中国,世界枢纽
什么是中国、中国人?
微观上的枢纽表现是,许多中国人已经嵌入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部;宏观上的表现是双循环结构。枢纽地位是由多元成分与超大规模性。
新疆,东亚到此终止,欧亚由此开始。
一个国家所能想象的最大的浪费就是对苦难的浪费。
海洋秩序是普通法(英美习惯法),是发现法律,是对以往案例的总结,王在法下;大陆秩序是大陆成文法系,是发明法律,议会立法。
人类看见和理解世界,都是通过预制的蓝图,这些蓝图就隐藏在文史哲之中。从小失明的盲人刚开始恢复光明是能看见却无法识别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