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己的算法
两年前,听过罗胖的一段音频。里面讲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他说现代人拼的是“算法”。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消费的是时间,企业透过大众的时间换取的是数据。而谁掌握了最多的数据,谁就能垄断市场变现资本。他提到很多现代人总标榜“我的人生我做主!”,其实殊不知人们不过是活在少数人的算法里,大家自以为在控制着自己,其实不过是不出意外地进行着别人帮你预设好的每一步选择。他以游戏和视频网站为例,揭示了一个普遍真理——一旦选择打开,其实什么时候能够结束就往往不再是普通人意志层面能够控制的事了。而这些被预设制定好的“游戏规则”就被称为“算法”。
但他也提到其实越不容易受这些算法约束的,往往越是一些看似无大脑的“笨”人。
为什么呢?因为“笨”人有一个常人不具备的特征,他们自己的某些行为和意识一旦开始和形成,就可以固化地一直以一种不变的形式坚持下去。但多数“算法”捕获人的方式都是依靠变化带来的“新鲜感”。可“笨”人总不像大多数聪明人那样善于捕捉到“乐趣”。所以,反而时间会给他们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阿甘正传》里的Forest Gump都是典型代表人物。
所以,罗胖给大家的建议是,要想活出自己的人生,还真得有点“笨”精神,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学会用定量的时间,不问意义、不想目的、不苛求新意地一直坚持下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自己时间的主人。否则我们的人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别人的各种“算法”盗走。
我不希望用算法去套牢变现任何人的人生,但也绝不愿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任何人。所以打那以后,我下定决心秉持爱好的初心,坚持用最“笨”的方法活出自己的算法。
2.袁了凡改命
从前读《了凡四训》,被袁了凡偶遇云谷禅师的那一段对话惊艳了很久——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译文:云谷禅师问我说:“凡是一个人,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只因为妄念,在心中不断地缠来缠去;而你静坐三天,我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没有办法改变。就是要胡思乱想得到什么好处,也是白想;所以就老实不想,心里也就没有什么妄念了。
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哪里知道,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我听了之后不明白,便请问他此话怎讲?
云谷禅师说到:“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束缚了;既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可说没有数呢?虽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
“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从苦中得到意义,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
“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他不住。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为贫贱短命。
“你二十年来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数转动一分一毫,反而被数所拘住了。一个人会被数拘住,就是凡夫,这样看来,你不是凡夫,是什么?”
我问云谷禅师说:“照你说来,究竟这个数,可以逃得过去么?”
禅师说:“命由自己造,福由自己求。”)
大半辈子都活在《易经》算法里的袁了凡,在听了云谷禅师的一席话后,开始了一项坚持“改命”的“笨”方法——行善。十年间,他持守了自己发愿的“三千件善事”,并一一记录下来。这十年间他的命运果然超出了孔先生之前所算的范畴。于是他余生坚持了自己的这项算法,活出了超出他自己和别人预期的人生……
在他的这本家训中他留给子孙的告诫是:
“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其实读过《了凡四训》的人我相信绝不在少数,可是真能读完就无条件坚持贯彻完他这套“改过行善大计划”的人,估计凤毛麟角吧。能够看完就学着做,然后还做上余生的人,估计多半都是现代社会人称为没有批判精神,不动脑子的“笨蛋”。但谁说“傻人”没有“傻福”呢?
袁了凡改命,靠的可不仅仅是“领悟”的智慧,更不是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而靠的是实实在在“日行一善”的不变行为。但可悲的是,我们这个聒躁的时代,大家只重视领受“智慧”的那一阵兴奋,而往往忽视笨拙无趣的“冗长过程”……所以,我们往往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反复被别人的生命激励,感动,震撼……但遗憾的是我们却没有发现成功最关键的部分其实电影无力展现,最多不过“N年以后”几个字草草带过……但真正被隐去的恰恰才是真谛。
所以如果“领悟”是理性开启生命的数量1,那“努力”就是功夫想要延续在1之后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毫无用处,但每一个领域都只能打开1,却不能有功夫上的延续,怕是也永远只能浅尝辄止,在无穷多种看似不同实则本质一样的“初始亢奋”中来回折腾吧。
3.曾国藩给我的人生启示
前一周在喜马拉雅听《曾国藩传》,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曾国藩素来被誉为“自律”的典范。但回望他一生的轨迹,不难发现他后来能树立起“自律”的意志力及治学的乐趣恰恰得因于他人生起初那一段最“笨拙低效不得法”的求学时光。
曾国藩小时候一直跟着父亲学习,曾父虽也算半个文人,对做学问很有兴趣,但始终只算个门外汉,考了大半生的功名,也不过混了个秀才。虽然刻苦钻研,也饱读诗书,但始终没能精通八股文的“应试技巧”。所以,曾国藩跟着父亲学习的那么多年,虽然很努力,也很用功,但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应试技巧训练”,多次赶考,屡屡失败,始终榜上无名。但那些年的训练,我却认为实则是曾国藩毕生成就的基石。
曾国藩命运的转变始于父亲将他送往省城的书院学习之后。曾国藩在遇到了“押题准”、“应试经验”足的老师们的栽培后,他的天赋异禀一下子凸显出来,考取了“光宗耀祖”的功名。但其实今日回望,成就曾国藩的其实并不是功名本身。而是他背后的品格透过“功名”这副三棱镜绽放出的光彩,才铸就了千古流传的美名。但陶塑品格的不是讨巧的技能,而是一步步笨实的功夫。所以他虽有天赋,但多亏了那位“笨”老师,才让他一生在最早的童年就习得了不畏失败的努力品格。
试问如若他没有那些儿时刻苦的操练,以及青年时反复挫败的经验教训,他怎么能在清朝末年那腐化的大染缸中保持自律简朴的生活呢?他又怎么能在与强大的太平军作战中屡败屡战,直至成功呢?
这世间的道理细想其实极有趣,在重大失败面前最容易不堪一击的人,往往是从小习惯于轻易成功的幸运儿。但失败最害怕的恰恰是那些习惯了失败,但却又从没放弃过努力和希望的“笨小孩”。因为这些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失败,最不出意外的就是“没能成功”。但如若他们还能足够笨到不计较成败得失,转而继续努力,并在坚持中习得一丁点乐趣,那恐怕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成为人生赢家。因为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失败最斗不过的恰恰就是这些不识相厚着脸皮坚持:“没事,没事。再来,再来,我还想再来……”的笨人乐观主义精神。
4.尾声
上周刘天王开了抖音,掀起了悍然大波。不知道别人提起“刘德华”想起的是啥。但我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那首好听的《笨小孩》……
天王笑说自己很帅,不过帅的不是脸,而是藏在这张脸背后的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呢?
我猜,不过是那纯粹如孩子般干净的心以及简单如蜗牛般不放弃的笨笨努力吧。
愿此文能与天下所有不怕“笨”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共勉!
Kathy
2021.2.1
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