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当代画坛大家李琼久先生,在他去世三十四年后,他的家乡四川乐山,有了以画家名字命名的美术馆。
这些天,去乐山柏杨路李琼久美术馆参观李琼久作品展的观众络绎不绝。全国各地许多热爱李琼久绘画艺术的读者,采用多种方式,或作品汇编,或写文抒发。以此纪念一代绘画大师李琼久先生。
艺术,在一万个人的眼中,便有一万种不同的认识。比如李琼久在当代中国画家中的地位,他所创立的“嘉州画派”是否站得住脚等。
重庆一位杨姓读者,便在我的文章后留言,“李琼久先生的画不错。也仅仅是不错而已,没有走出四川,更不用说画派,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绘画理论。”我的一位画家朋友,说的更加尖锐,“若论琼久先生的手艺,实话讲还达不到开宗立派的水准!首先理论上就欠缺,他只是一位画人,至于画派一脉,那都是一些好事之徒的推波助澜,也算是为他的身后留下点遗产财富,只是于他无关;活着的时候苦逼似的,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忽然发现这是个招牌,还能再利用利用,徒子徒孙那么多,不乏虚名在外的,连老师的葬身之地都不清楚,即便名望卓著于他又有何益?我不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如果是我的恩师如此境遇,那是我的羞耻!”凡此等等。
这是对艺术偏狭的理解。
翻译家傅雷当年对中国绘画的认识,“四王(清)所以变成学院派,就是缺少中国画的基本因素,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真正的笔,无一线条说得上表现力”继而更加绝对说:“以我数十年看画的水平来说,近代名家除白石、宾虹二公外,余者皆欺世盗名;而白石尚嫌读书太少,接触传统不够。宾虹则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这认识源自康有为、陈独秀,“五四”以降,一切传统的东西都被他们否认,康说“近世的画衰败了”,陈说要“打倒画学正宗,要革四王的命。”
有关“五四”的认识,最近些年,以余英时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认识。“五四的精神与文艺复兴正好相反,因为文艺复兴定义上是古典传统的回归与复兴。五四的知识分子表明他们既不欣赏自己的旧传统,也不了解西方的古典文化。”
以我识读宋元明清中国传统绘画的见解,传统文化艺术在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魅力。即使到了现当代红色文化唱主角,以石鲁、钱松喦、李可染为代表的革命绘画元素,尚有可圈可点之处。至于说到绘画理论,与画家创立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没有必然联系。
画家的首要任务是创作,创作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作品。这方面,李琼久先生与明代吴门画派领袖沈周有许多相似。儒雅随和,宽以待人。不管高低贵贱,只要你问他要画,都不会拒绝,今天全国各地都有李琼久先生的大作流传,就是最好的证明。
沈周系明代一代宗师,创立了吴门画派,他的绘画理论大多留在画图题记中,如“笔踪要是存苍润,墨法还须入有无。”李琼久创立的“嘉州画派”,提出三不,“不迷信古人,不迷信今人,不迷信自己” (李琼久旧稿:论嘉州画派),他说,“一个正直的人不一定是艺术家,而一个艺术家必须是一个正直的人。”
那么,李琼久的绘画艺术特点是什么呢,2008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李琼久书画作品选》,邱笑秋先生以“峨眉高出西极天--谈李琼久的书画艺术”,评价李琼久的绘画特点一是删繁就简;二是点景生辉;三是书法入画。李琼久对峨眉山的认识深入透彻,他说:“峨眉山是树多岩石少,不要一画山就画这种皴、那种皴,要把精到的线用在关键部位。”
纵观李琼久先生留下的大量表现峨眉仙山的作品,我认为用一个字形容:润。“润”是李琼久作品的特色。或者称之为“琼久润”、“九躬润”。
世人皆说峨眉天下秀,这个秀字的内涵就是润。无论峨眉山月还是峨眉云雾,包括山中的冷杉,冷杉生于晚白垩世,繁衍至今。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这也是四川比较具有特色的树种。
能画出仙山峨眉和冷杉树鲜活特色的作品,缺少对峨眉山的敬畏和热爱那是画不出来的。
李琼久的学生郭志全讲述过一段故事,说李琼久带着学生去峨眉山写生,正巧遇见山民办喜事,李老师兴趣盎然坐到板凳上,开怀畅饮,直到酩酊大醉,第二天醒来,挥毫泼墨,以一幅《万紫千红》相赠。
峨眉山是李琼久艺术的根,也是嘉州画院培养学生的摇篮?
今天,在乐山,在四川,在云南以及全国许多地方,许多绘画才俊活跃在丹青舞台上。峨眉山文馆所陈泽生、洛阳大学郭志全、嘉州画院余龙、云南警察美术家协会杨松葛、我认识多年的朋友徐志学等,他们都是嘉州画派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除了继承嘉州画派的传统,都在推陈出新。
(二)
李琼久,一位孤独终老的中国绘画大师。这个从四川乐山乡下马家湾一步步走向全国的大艺术家,命运的坎坷,象征着当代所有文化艺术的宿命。李琼久诞生于1907年,他后来回忆:“幼时的喜绘画,母亲善刺绣也能绘画,舅父是个民间剪纸艺人,受这艺术熏陶,和民间艺人接触,先画线描,然后学浮雕。见到那些匠师画的道释人物画,都是些唐代画法,很喜欢。每逢节日赶庙会,就常去庙里观察佛像,临摹了不少粉本人物。再后来学《芥子园》,对上面的梅兰竹菊,山水花鸟,人物和楼台亭阁,飞禽走兽、虫鱼等,反复临摹。” (郭志全《画坛大隐李琼久》P18)。
1932年,正是画家黄宾虹与吴一峰溯江而上,过乐山,登峨眉,上青城山,开悟“入蜀方知画意浓”的变法时期,李琼久从成都的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了。他的老师兼校长是后来任教四川美术学院的教授冯建吴先生。
四十年后,李琼久的学生郭志全去四川美术学院学习,李琼久画了一张四尺的峨眉仙山图,让郭志全带去给老师冯建吴看看。冯教授仔细读过画作,欣喜的在画上题跋,“峨眉太高,琼久的画已越山而过,青于蓝而胜于蓝。” (大意)并托郭志全将此有长段评论李琼久画风的作品再带回去。(此画现藏郭志全教授)
李琼久从成都回到家乡乐山,正是川盐经济繁荣时期,国内许多著名的书画大家纷纷汇聚乐山,他先随四川乐至县人号茫溪老农的吴成之学画,耳提面命,受益匪浅。说起这个茫溪老农,可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被埋没的大画家。
吴成之潜心传统,擅长国画、泥塑,善画动物,尤喜画鸡和大雁,无不千姿百态,呼之欲出。早年间与张大千兄弟交往甚密。抗战时期,许多名家如丰子恺、朱𡵆瞻、徐悲鸿等都对吴成之的作品礼赞。1941年,在老师吴成之的鼓励下,大盐商吴云松为李琼久举办画展。
江山易主,李琼久家划为地主成份,妻儿亡故,李琼久因为在乐山师范校任教,躲过一劫。从此,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绘画中。我母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学于乐山师范学校,李琼久先生是她的美术老师。多年以后母亲回忆,李老师上课,凭一支粉笔,线条要直则笔直,画圆如圆规画出。批改作业有时就在作业本上用墨笔画一幅图供学生临摹。为了让学生对绘画产生兴趣,课余时间去校外写生。
母亲说,李老师爱学生更爱画画。一如画家石鲁言:“为画而生活则画死,为生活而画则画活。”李琼久先生长期生活在乐山,对故乡山水特别是峨眉山的认识达到前无古人的境界。李琼久先生能够树立起“嘉州画派”的旗帜,他笔下的峨眉山就是这面大旗中最耀眼的证明。
现在一些绘画界人士,包括文艺评论家,对产生于蜀中嘉州的以李琼久为代表的“嘉州画派”认识不足,纵观历代涌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美术流派,无论是五代的“黄派”,以奇珍花鸟闻名,勾填法是为特色;到宋代的“米派”,米芾父子长期居住在襄阳和镇江,对潇、湘二水和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别陶醉,故能画出水气蒸郁、烟雾弥漫的妙趣。形成有特色的绘画风格。
明末清初的“娄东派,”“新安派”等都是以描绘其地风格独占画坛。同样是画峨眉仙山,李琼久笔下的峨眉则别具特色。可以这样认为,至今为止,与李琼久同时代的所有名家大师,没有任何一人能够把峨眉山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琼久=峨眉山。“琼久润”开创了峨山新画风,成为“嘉州画派”最鲜明的特色。他是峨眉山的代言人!
爱家乡、热爱艺术,不断超越自我,是李琼久先生艺术长青的不二法则。
今天,对画家李琼久的研究,无论从作品风格还是创作理念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连一套比较完整的李琼久作品都没有,遑论李琼久全集,前些年,我收集有李琼久写给学生苏国超的私人信件百封,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后来搬家找不到了。我也曾去李琼久先生的大弟子盛志中家欣赏他收藏的老师的作品,也曾去“四川李琼久艺术研究院”陈方玺的住处读李琼久作品。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陈恩深在一篇未刊稿中说,“李琼久是一本大书,山水、花鸟、人物与书法无一不妙。令人耳目一新、回肠荡气!其气场之强,成格之高、气象之新,构成了超绝卓异的鲜明画格。于此又为后人留下一个迫切任务,什么时候能将李琼久散落各处的作品较为完整地辑集出版?” (大隐复显、魂兮归来《画坛大隐李琼久》读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著名收藏家郑照义先生,三十年来孜孜不倦努力收藏研究李琼久的书画,仅收藏精品之作就达七八十件,在他最近编辑出版的《久珍堂中国书画精品选》(天津美术出版社),精选了李琼久的书画作品22件。
期待有更多的收藏家晒出压箱底的宝贝。
期待有更多的美术评论家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中国美学的高度去评论画家李琼久他们那一代横跨三个朝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