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维薇的抖音视频,她在其主理的“屿艺术”空间,为爷爷曾文明先生收藏的部分书画搞了一个展览,并取了一语双关的展览题目,“爷爷的味道。”
曾文明先生活了九十多岁。生前与国内许多大师级的画家过从甚密。正如此次展出李琼久先生的“鹫石图” ,画面左边有画家杨风先生的长段题跋文字,“文明兄雅好金石,酷嗜书画。余与琼久暇时,常过其寓所烹茶谈画。偶兴之所至,出纸嘱挥毫。或山水或花鸟,或粗笔或细笔,每有所作,品骘一二语,毕露毫发。昔人谓:画家未必知画,不能画者,每知画理,诚非虚语也。今出鹫石图,谓余曰:琼久此图,余在座,不能无言,余曰:善!余观琼久之作,多矣,凡纷披下笔,无霸悍之气,繁不重,简不略,是图足以当之。文明曰:未竟,厚在神,秀在骨。余闻之而叹曰:文明之言,正如蒙荘之形容画史,非深知画者,不能道也,今题画上,质之琼久,以为当否?一九七四年,岁次甲寅冬月二十一日,蜀人杨风记于乐山九峰里”。(何俊文先生识记,特此致谢。)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曾先生与画家们的关系。
以至后来在乐山,在成都、广东,特别是在收藏家们的心目中,曾家收藏的书画皆精品。我至今也有印象,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石鲁,画过一幅鸡冠花图赠予曾文明先生。画上有题款,“鸡唱青天高,曾文明同志清赏。石鲁写于北京。”
这幅作品的背后,有一段令人感动的画面。说的是“文革”中后期,身为画家、作家的石鲁,在陕西受到严重冲击,先是入狱,差点判了死刑,导致精神分裂,流落街头。石鲁的二哥冯建吴教授在重庆十分担心,趁回妻子老家井研探亲,偷偷将弟弟石鲁带来乐山,住进乐山城玉堂街县招待所的一幢小木楼。招待所大厨曾先生夫人刘宗雄时为专区医院内科医生,每天背着药箱去招待所给石鲁打针吃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护理,石鲁的状态一天天好起来,闲暇时,石鲁披上一件军绿色大衣,步行到叮咚街县招待所曾先生宿舍,与当地画家李琼久、杨风、熊世森等朋友们喝茶聊天。这幅作品便是大师石鲁对曾先生一家那段义薄云天的答谢佐证。
相当一段时间,曾文明先生在叮咚街的寓所,专门辟出一间客厅,置书案,墙上随时替换着往来画家们的新作。1974年,画家李琼久先生去峨眉山写生,回乐山后画了一批新作,其中一幅“峨眉白鹇”,画面构图大胆,秋叶深红,鸟尾灵动。曾先生爱不释手,装框后挂在显要位置。
曾文明先生出生于峨眉,少时学石匠手艺,凿石刻花,无论柱石、门前石墩无不精益求其神韵。先生不仅自己热爱艺术,子女也受其影响。两个儿子拜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冯建吴先生学习书法绘画。记得一事,“文革”后期,远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的冯建吴教授写来一信,言及乐山乌尤寺上山道上,有一亭曰止息,岩石墙上刻有清末文史大家赵熙写的一段文字,“登山有道,徐行则不踬,与君且住为佳”,据传,此为赵熙先生醉后大笔一挥而就,笔法在端严之外,有灵动之感。此句透露出人生哲理,耐人寻味,乃赵熙传世书法精品之一。于是,曾家兄弟便邀我一起去乌尤寺半山腰,用墨拓了几张,用于学习揣摩。
曾家子弟家教严格,待人真诚,往来曾家的本土书画名家李琼久、杨风等也给予许多指导。历经多年墨浸色染,上游、曾鸣的绘画技艺日臻成熟,其山水画作品可圈可点。此乃后话。
曾文明先生酷爱艺术,尊重艺术家,喜欢收藏,在古城乐山有口皆碑。其实,曾先生最拿手的还是厨艺。
曾文明先生长期担任乐山县政府招待所食堂之班长,从古至今江湖上流传“食在四川,味在乐山”,以上河帮菜著名的嘉州,没有几刷子硬功夫,在厨艺高手云集的招待所,是没人听其招呼的。用今天的话说,计划经济时期,主理政府招待所食堂的负责人,一如今日宾馆总厨级别的大师傅。以我听闻及亲自品尝过的文明先生做的拿手菜,从东坡肘子到松鼠鱼,从最传统的回锅肉到水煮肉片,到佐餐下酒菜肉松,冷片,菜品名单可以出一本书。许是钦慕于精湛的厨艺,曾先生甫一退休,即被凌云山大佛景区礼聘为“璧津楼”餐厅的大厨,专门接待南来北往的客人。所以,这次在乐山由孙女为爷爷举办的家传书画展,取名为“爷爷的味道”,是有所指的。里面饱含着孙女对爷爷的理解,不仅有对亲情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的尊重和传承。
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曾文明先生过世二十年之后,曾家的第三代接过了艺术传承的旗帜,以更宽泛的视野让我们回到过去的叙事空间,以俯览又亲近的视角重温中华文化艺术经典。回溯过往的精神家园,当我们有幸走进由曾薇主理的“屿艺术”空间,感受文化艺术带给我们的美好记忆。这种艺术家与民间收藏家之间温暖的互动,如高山流水,传递着中华文明的力量。
附.“屿艺术”部分书画展品(全是真迹,机会难得)。地址,乐山市旧大桥山龙路。(从城区过旧大桥红绿灯一百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