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韦老师和任老师呈现的两堂研究课,这两堂课我都非常有参与感。《比较不同的土壤》我之前上过,《热是怎样传递的》之前观摩了玥玥的课,也参与了评课议课。
第一课韦老师录制的微课我觉得非常好,步骤非常清晰,看完之后会让学生回忆、复述步骤,这一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记忆。也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了实验材料,但我有一个疑问,如果用了滤纸的话,滤纸本身会不会对渗水速度产生影响呢?
第二课的课程内容非常多,但任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几乎把每个教学目标都达成了,非常厉害。在实验过程中有两点我想提出来讨论一下,1.实验涉及到燃烧所以门窗都打开了在通风,但我发现气流对火焰影响有点大,火焰会到处飘。这就引出了第二点,2.在实验过程中调整金属棒的位置接触外焰有没有必要。本意是让学生回忆起外焰温度高,利于实验,但火焰在飘学生就会去追随外焰,在加热过程中不停调整,感觉不太安全。针对我看到的这两个现象,我想的是燃烧的只有酒精,没有其他物质,可不可以在实验时暂时关一下门窗,等实验结束立马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任老师在说课的时候提到了学生在回答时总是习惯说:热是从加热点传递到其他地方还是怎样,我有点记不清了。任老师希望学生能说出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没能说出,所以觉得科学概念目标达成不是很到位。我分析会不会是因为课中小结不是很到位,今天两位老师的课程可能因为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张,课中小结都没有怎么做,我猜想如果课中有意识的小结,就会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从而能达到目标。
吴红胜老师在评课时提到了一点: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因为发现有的学生因为老师给出的结论和自己发现的现象有出入,就悄悄改了,并没有拿出来讨论。其实我平时上课也会发现这种现象,低段中段都有,比如说预测结果跟实验结果不一致,也会悄悄改,几乎每次我都会提醒,通过猜测或两三次实验现象跟结论不一致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猜测和实验的过程,不是谁一下就能获得真理的,科学家也会通过成百上千次实验来探索。但是还是会有默默改掉的学生,我分析可能是因为有些孩子好胜心有点强,对自己没有容错空间,到目前为止我也不知道能够做些什么来调整他们的想法,依然比较头疼。
最后玥玥老师提出的为什么要设计不同的实验,用不同的材料,既然要达成的目标都是差不多的。刘老师再次阐述之后,我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因为,才开始热在金属棒上传递实验用的材料是牙签、凡士林这类生活中常见也易得的东西。到后来加热金属圆片所用到的温变油墨这类新奇、方便但是比较陌生的材料。实验的推进,材料的改变,从生活材料过渡到优质材料,能够让我感受到科学就是从普遍中发现真理,先体验第一次实验现象可能不准确且时长较长,到后来改进材料后现象清晰明显、花费时间短,这样的对比,让我感到:这就是科学的力量!杂七杂八说了一大段,也不知道自己说明白没有,一点浅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