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了,我仍然沉浸在课堂的氛围里,《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孩子们的读书声仍萦绕耳际。
课前,我裸读过课文两遍,思考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这一课是教学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出现在教读课文里,史铁生的散文写得简短而含蓄,只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体会它更多的内涵。读完后不甚了了。网上查阅了优秀教案,仔细研究了别人对这一课的处理。把新发的教师教学用书里对这一课的解读也勾画了不少。课文的旮旮旯旯里蚊蝇小字也批注满了。(对语文老师来说,自己用过的课本是最珍贵的心血)然后着手写教案,梳理装得满脑袋的知识。这个秋日里,礼拜天,静静的屋里,没拿备课本,家里电脑早已瘫痪,我在纸上奋笔疾书,写出自己对这一课的处理。礼拜一到学校,下载几个课件,再根据自己的教案逐一修改,制作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作品。教学之初,这个适合朗读的秋日里的散文,听读更有一种意境。下载了MP3朗读,又加入自己平时教学欠缺的生字的识记教学和生词的词意猜想。
教学实践中,开始上课时我随机用秋天进行导入,“秋天不仅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秋天也是一个落叶飘飞的季节,秋天还是什么季节呢?史铁生认为,秋天也是一个适合怀念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听一听他《秋天的怀念》。”之所以用这个导入词,是第一单元让学生写过秋实图的片段,结合季节特点,更贴近学生经验,更能抓住他们的心灵。学生听读完第一遍,问他们听懂了什么?课堂一片静默。我知道他们不懂。我们接下来了解史铁生其人,看能不能帮助大家了解他的作品。学生读课下注释,与其他介绍无异。这个作家是一个特殊的作家,他――学生补充,――残疾人。对!我及时肯定。由于农村孩子住校的资源限制,我多媒体出示了作者的经历。学生对病没有切身的理解和体会。我补充了其他身残志坚的名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马上说凯伦~凯勒,是,她1岁多高烧不退,致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也成了哑巴。还有贝多芬,一个以音乐为终身职业的他,老天竟然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双耳失聪了。这些资料,我都上网查过,以确保准确性,也在业余时间里继续阅读完相关传记。我觉得适当的链接相关资料,可以丰富学生的见识和对作者经历和文本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要理解课文,就得多读。读好课文的要求,我出示在多媒体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朗读,就是读准字音,学生按惯例标注音,念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再读课文,发现其他生字进行补充。因为这一遍朗读学生注意力集中在生字上,学生对课文还是啥也不懂。
自己自由朗读,读不好的地方,难理解的地方自己多读一读。
45分钟就下课了。学生读不懂,下节课继续读。老师不能自己讲课文而不顾学情生吞活剥。
第二节课,我改变教学策略,老师引导来读懂。
这课文内容是真实还是虚构的?学生不难回答。它的体裁是什么?根据“选自”也能答出来。这写人叙事散文的内容如何概括呢?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我一个个和学生一起列出来。人物――我,怎样的我?加修饰语――双腿瘫痪,事件――暴怒无常。人物――母亲,加修饰语――身患绝症,事件―?这是本课的难点。散文神聚形散的特点在本课很突出。他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而是由几个零散的事构成,这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物。我提醒学生分别在第一,第三,第五段找到事件。可是学生还是概括不出来母亲做了什么事。我启发大家,用一个词概括,母亲患病却依然在――我。终于答出了“照顾”二字。结果――死了。学生答。用一个抒情怀念的词语怎么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语文课是什么课?是词汇课,是表达课,不仅仅是理解,还要用合适的词语表达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玩文字游戏。有点意思。
主题如何表达呢?表现了谁的什么感情。学生答,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思念。“是思念吗?”“是!”学生肯定。“是怀念吧”。我指着课题。课题就表明了文章的感情。“是”。学生回答。“思念和怀念有什么区别?”。我发问。沉默。“思念是对活着的人的想念,怀念是对故去的人的思念”。学生点头。语文的词语真有意思。学生一定有这样的感受。
还有什么感情呢?大家读一读我们没有关注的二,四,五段。指导学生朗读,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有的学生可以体会到自责。真是太棒了。每一个发现都是惊喜。知识的获得体现在在思考中表达中。自责的近义词都是什么?内疚,愧疚。哈哈,谁说语文课堂是老师的课堂,学生的精彩呈现才是课堂的灵魂。老师是启发诱导的作用。
那第七段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大家齐读。写了什么内容?方法人+事。我和妹妹看菊花。学生不难答出来。母亲几次让他去看菊花?――两次。去了吗?――没有。为什么?――第一次不想去,理由是他没心情,对任何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沉浸在病痛中无法自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母亲的开导,慢慢不再发脾气,也只是对着窗口飘落的树叶发呆,脾气没那么坏了,所以第二次答应去看,可是母亲却去世了。这次和妹妹看到菊花开得怎么样?――烂漫(要学生学会用文中词语概括)是否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这里学生对菊花的知识也了解不多。我再次链接古诗词中对菊花的描写,丰富了课堂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的理解。母亲是想让我感悟到生命其实可以如菊花般美丽绽放,它虽遭严霜开得越艳,面对自己残缺的生命,是否该有菊花的精神。于是,我读懂了母亲让我好好活的含义。和妹妹看菊花,既是对母亲的怀念,也是对生命的感悟。
这节课又在这样师生互动中结束了.
第三课时,在前面一层层的感情铺垫下,师生一起品读描写母爱的细节描写,在《烛光里的妈妈》感恩的歌声里,学生在纸上书写自己生活里琐碎感人的母爱的点点滴滴,把抽象的母爱具体化,把课文的母爱延伸在学生的生活里,学生的笔下。
语文课是美丽的。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也让自己进入了教育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