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各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以读代析
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很明确,多读,巧读,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共同趋势。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从读题到朗读课文,到精读、品读,由读正确到读出感情,读出内涵,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共同趋势。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凭借的是“课文”,每篇课文都有很多精彩的东西(用词的精彩,内容的丰韵,结构的独特),需要我们去理解,而“读”恰好又是完成理解的必由之路。
1、题目——让学生读懂
很多老师在接触课题以后,不是急于释题就是马上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我觉得应该在课题的“读”上做文章。题目就是课文的“眼”,如果把题目读好,读懂了,必然为学习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已经教过两届学生的我在反思自己以前讲述这节课的教学经历,总感觉没有将“秋天、怀念”两个词讲的生动和透彻。一问一答的形式不能讲课文深刻的内涵展示以及学生也在被动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课上的阅读没有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思中我查找资料、观摩名师课堂、收集课程相关材料,作者写作背景以及相关文章,从作者写作角度揣摩文章会让我在理解上事半功倍,有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来铺垫以及鼓励学生查找史铁生先生的资料,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
在上课过程中对于题目的解读是一个优质堂课的开始,同时也是阅读开始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解读题目对文章进行一个主观推测。
所以在板书课题的时候我将秋天和怀念两个词调换位置引起学生讨论,学生在朗读几遍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文章内容讨论后一致认为作者的题目比较好,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对文章整体理解的概括性总结。
2、课文——让学生读活
阅读教学往往纠缠于内容的课堂分析,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我觉得可抓住重点词句、语段美读。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迫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帮助学生感知语言背后的含义。
在“妈妈”央求史铁生去北海看菊花的过程中妈妈的动作以及语言描写是文章的经典内容,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同时列出阅读提纲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揣摩母亲的心理以及作者的动作、语言反馈,在人物肢体语言以及对话语言的阅读中感受作者内心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母亲无微不至无私伟大的母爱情怀。
重视默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我不失时机地问:“母亲为什么在看到史铁生发脾气的时候偷偷的多出去哭?(学生默读后交流)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理解到:母亲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青春年少双腿截瘫对作者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作为母亲她更心疼自己的孩子,但面对截瘫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偷偷的哭,以免作者伤心难过。这时我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份沉重的母爱是多么的伟大。
二、以读带说
众所周知,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在阅读时,很多学生会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再创造。在教学一些叙述顺序比较清晰的课文时,可采用朗读和复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文章结尾处,作者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各种各样的花绽放着不同的风采: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通过朗读结尾处精彩的描写,在感受中体会不同颜色的花所代表的内涵,同时联系上下文针对母亲几次要求看花的意图进行解读。与文本阅读构建学生与作者跨越时空界限的桥梁。
三、以读悟情
读书不能死读,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以读促情,声情并茂,学生的感悟才更加深刻,课堂才更充满活力和生机。
1﹑读中悟情
在作者与母亲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母亲的身体情况,作为一名病入膏肓的母亲要和儿子一起“好好活、好好活”。这样的语句无不让人感动落泪,学生如果没有建立在反复的阅读基础上,不能融入课堂,更不能走进课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感情的基调,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有感情地加以朗读,以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学生的体会和感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母亲崇高品质和伟大母爱。
2﹑读中明理
众所周知,朗读是表情达意得一种手段。要感悟,必须充分地读,熟读且精思才能真正地感悟。在进行大量的阅读基础上,针对“怀念”一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解读,怀念什么?为什么在秋天怀念?仅仅是怀念母亲吗?走出本文读中明理,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的同时也有着对自己当时不理智的举动、未能感受到母亲患病的痛苦、以及未能感受到母亲的叮嘱“好好活”意义的深沉的追悔与自责。
四、以读导写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
会有良好的悟性。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是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积累丰富的材料,对于学生的写作至关重要。
1﹑读中学写
作者对母亲动作的描写以及人物对话的描写非常细腻生动,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节描写,回忆生活中与家人的对话以及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进行细节描写,也可以从学习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描写,鼓励学生模仿文章中的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特点进行仿写改创。
2﹑读写结合
我们还可以从课文内容中进行练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正所谓“读在文章开篇的排比句讲解中鼓励学生将作者的情绪化描写融入到自己的习作之中,针对作者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融入作者情景进行改创写作,如果自己和作者一样20岁时双腿瘫痪,自己会做出哪些事情?我还以课文为“例子”,组织一些改写、补白、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也会画一些简笔画使学生借助想象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以促进学生更好服务于语言训练。
在实践中使我深深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以读促学,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途,读中明理,读中悟情,读中学写。阅读教学时多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能够从容地读、去感悟、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