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冷的一个春节,大寒节气。寒潮接踵而至,年前几天冻雨敲窗,瓦当留白,寒气逼人啊!
好在,过年的天气晴冷,有太阳。玻璃房里依次排列着盛开的玫瑰,蟹瓜兰和金边瑞香,茶台上水仙花也含苞待放。冬日暖阳下,最欢喜的事是品茶读书晒脊梁。
这次终于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 传》。老房子的书柜里九十年代就有这本传记的平装书,几次拿起放下,未曾通读。儿子大学毕业时,先生将此书赠予他,说,学学苏东坡的淡泊明志,以苦为乐。
因为苏东坡的文章人品名扬天下,也由于他诗词名句我们烂熟于心信手拈来,有关他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那么些人那么些事,《苏东坡传记》一直就当成闲书,翻翻。
高中历史课就讲“王安石变法”,那时定语他是“北宋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所关心的,是充裕国库增加国家财富,提高政府的税收。他用资本削减垄断叫“钱平”;他要取之于富归之于贫以求均富;他阻止农民向地主高利贷款,并把借贷的主体变成农户与政府。林语堂说王安石是财政奇才,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
我相信北宋仁宗神宗年间高居庙堂的都是一干人才,群星璀璨。王安石变法所引起的争议只为江山社稷,不关私利。但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一旦遇到个六神无主的皇上,极易引发“党争”。
苏东坡的命运跌宕起伏,起于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但绝不囿于此。黄州之后,苏东坡宦海沉浮,也曾位居正三品翰林学士,又因为“元祐党人”再遭放逐惠州、儋州。这后面的流放,就不关乎王安石这位“拗相公”,而与朝堂上新政旧党的反复折腾及宵小之徒嫉妒陷害相关。
林语堂的《苏东坡 传》,将一个“温和诙谐、百姓的友人兼战士的苏东坡”呈现在我们面前。外放到基层的苏东坡是个能臣和实干家,他是造工程的能手。到徐州他治水患建“黄楼”,到杭州他疏浚内河、修固城墙挡海潮、建小水库解决城中居民用水、清理西湖葑泥并用以筑坝苏堤。西湖十景中,柳浪闻莺,三潭印月都出自苏东坡的手笔。
《苏东坡 传》让我最感动的是“终了”一章。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徽宗继位,太后摄政。四月,特赦所有元祐老臣。苏东坡终于搭乘一艘福建渔船回到大陆。
苏东坡离岛北归一路上受到朋友及百姓的热情相迎,因为朝廷的几次改任,他总是走走停停。有人来求一幅字,他有求必应,最后体力不支竟写大字贴送人。有人为一睹宋仁宗钦点的“宰相之才”芳容,人们猜测他又要回归政权中心。仇家章惇的儿子忐忑求见,生怕有一天苏东坡会对自己的父亲还以雷霆手段。苏东坡给其回信,言辞恳切:“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林语堂称赞这封信是具有“人道精神的文献”。
海外多年湿热积滞,北归途中偶感风寒,苏东坡染上阿米巴痢疾,病程缠绵,来日无多。弥留之际,他说,西天或许有,但“勉强去想就错了。” 这最后的话,林语堂评论它是道教的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有一腔悲天悯人的情怀,如阳光般温暖生生不息的后人。
苏东坡首先是大诗人,“乌台诗案”因诗获罪时刚四十出头,正意气风发的年纪,遭朝廷流放,他便苦中作乐。黄州岁月,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苏东坡与友人纵情山水夜饮复醉,借古喻今参透人生之本:“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 。无怪乎有评论家说,黄州之前是苏轼,黄州之后才有苏东坡。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在逆境中抒发的旷达通透豪放,把宋词的审美推向了巅峰,也成就了万人景仰的苏东坡。
一代又一代,“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或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似乎都得人过中年,才能从这些诗词歌赋中体会苏东坡的道家风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语堂的《苏东波 传》在我这个年纪才完成通读就不足为怪了。
后记:葵卯春节,儿子携全家驱车近千公里回家过年,热闹了几天,老先生被室内的暖气、哥哥妹妹此起彼伏的喊叫熏闹得犯晕。初三,他们往武夷山进发旅游去了,我们片刻不留,立即进山!另外,我们两个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