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读《苏东坡传》时觉得史料繁琐,事件混沌;第二遍读完一个伟岸的形象在心中慢慢丰满挺拔。明知对书而面的这个人逝近千年,可读到结尾还是免不了一阵唏嘘。唏嘘里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绪:惋惜、不甘,更多的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钦佩。
具有如此思想与心灵的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第二人,如昙花一现般珍贵。诚如林语堂在书中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无疑是极其偏爱与他的,他在《苏东坡传》一书中用毫不掩饰的偏爱,按照时间顺序勾勒出东坡伟大而温暖的灵魂。
林语堂究竟有多爱东坡?
他在书中扉页这样描述他的偶像:“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屁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那么,苏东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跟着文学大师林语堂来一窥其貌吧。
1.多苦多难的一生
东坡一生有多苦?
他一生都在失去,失去家人,失去朋友。
宦途将要开始时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9岁丧子,44岁死里逃生。
苏轼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小故事中略知一二。
在苏东坡不到十岁的时候,母亲教孩子读《后汉书》时,东坡对其中的范滂推崇有加。后汉时期,朝政腐败,宦官专权。范滂是当时朝政中的一个正直官员,他和许多忠贞廉正之士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上书弹劾奸党,最终范滂被定死罪。
在范滂被抓之前问母亲会不会因为无法为她养老送终而怨恨自己。范滂母亲说,你这样做是对的,就算是死又有什么关系呢?
听完这个故事,东坡就问母亲:”如果我做范滂这样的人,你愿意吗?苏母回答:“如果你愿意做范滂这样的人,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从这段话里,我们既看到了苏东坡坚定的理想信念,也看到了苏母的格局。
就是这样的一个母亲,在东坡考中进士的同年就因病去世了。更让人悲伤的是,母亲到死也没听到京都科考及第的好消息。
当父子三人急忙返回家中时,家里一片萧条,篱墙倒塌,屋顶漏雨,就像是难民的家。
在苏轼担任朝中史官的同年,妻子王弗病逝。王弗于他而言不仅仅是生活中的陪伴着。他们夫妻二人性格互补,他在生活上对妻子也比较依赖。
他的妻子王弗是一对很好的生活搭档。“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个平实精明的女人”苏东坡
林语堂在书中对苏东坡有这样一句中肯的评价:“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事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在生活中,苏东坡常听妻子的。在东坡初为人官之时,妻子就提醒他现在没有父亲的照管,是初次独自生活,需要事事多加谨慎。
王弗确实是个谨慎的人。林语堂在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些事。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每当丈夫与友人谈话时,她总是躲在屏风后面听。等客人走了以后会有一些提醒,比如警告苏东坡提防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提醒他不要觉得天下没有坏人而事事照顾这些所谓的朋友,也会告诉他速成的友情靠不住,因为对方只是为了迎合你……
所以妻子的病逝,对苏东坡而言无疑是一个打击。在王弗去世十年之后,苏东坡在缅怀时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哀思,可见东坡用情之深。
祸不单行,在妻子去世的第二年,父亲也因病去世。
那一年东坡31岁。在仕途开启的壮年里,妻子、父亲相继离世,人生果真变幻无常。
在此之前,苏东坡的仕途还算顺利。
除了一次次失去至亲,他后半生的仕途也充满了坎坷。可以说,他半生都在被贬,不是在被贬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
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自谦,更是自嘲。
苏东坡仕途的坎坷和一个人密不可分,这人便是王安石。他俩在政见上的矛盾决定了苏东坡日后的宦海生涯。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东坡为父完成守孝,重返朝廷。此时的北宋政治风气偏于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的战事中,北宋屡屡战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的财物来安抚边疆。加之官僚机构和军队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变法收到一定的成效,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激进及因用人不善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再加上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遭到很多人的强烈反对。
支持变法的人被称为“新党”,反对变法的人被称为“旧党”。而苏东坡是属旧党,新旧两党之争一直持续,苏东坡的仕途也因新旧两党之争浮浮沉沉,并因此数次被贬,甚至差点丢掉性命。
苏东坡的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乌台诗案”,这里的“乌台”是御史台监狱的名称。神宗元丰年间,苏东坡调任湖州。在他到任后的谢恩奏章上,说了一些当权者认为有点过分的话,并被当时的一个御史挑出四句,认定他蔑视朝廷并弹劾他。之后,御史台的人也找了一些苏东坡关于王安石变法中的诗并说他不忠君。前前后后有四份弹劾苏东坡的表章,要求苏东坡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就这样,苏东坡被免去官职,被押解入京受审。此外,有三十九位朋友受到牵连,有一百多首诗在审问时呈阅,审问时间前后四十几天。
苏东坡最终免于一死,除了朋友们的多方营救之外,仁宗的皇后在死前也曾对皇帝说过一些有利于苏东坡的话。在皇后看来,苏东坡因诗受审问,是小人在跟他作对,他们在东坡的政绩上找不到毛病,就想诬陷他。
最终苏东坡被宽恕贬谪到了黄州。
第二次被贬是惠州。
历经种种苦难,东坡在人们眼中依然是一个乐于享受生活,既大气又磅礴的伟岸形象。
是什么撑起了他人生苦海里的那抹甜?
是他的为仁施政,是他的乐观豁达。
2.为仁施政 的苏东坡
林语堂认为,苏东坡真正的生活是从四十岁在徐州太守 开始的。林语堂在书中称:”一个充实、完满、练达、活跃、忠贞的苏东坡出现了。这才是我们所知道、百姓所爱戴的苏东坡,也是温和诙谐、百姓的友人兼战士的苏东坡。
东坡到任徐州三个月后,洪水到了徐州。形势非常严峻,当时的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身为太守,奋不顾身抢救城池,十几天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城墙。当时有些富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就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发慌乱。洪水威胁过后,百姓欢天喜地,但是苏东坡却对临时为应对洪水 而建起的提防感到不满。于是,他上表朝廷,请求拨款重新建造城墙。空等许久不见回复,便建议改用坚硬的木材。第二年朝廷便拨款开始营建。最终在城南建筑了一条木坝。
此外在徐州期间也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和福利。他亲自到监狱视察,并指定医生为囚犯治病,犯人的家属对苏东坡十分感激。
即使是在被贬的黄州,因见当地有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感到十分痛心,并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之后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
3.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的黄州太守同情他的遭遇,将城东缓坡上的一小块无主地划给了苏轼。于是,他开始学着平整土地、清除杂草,种下了小麦和稻子,瓜果和蔬菜。因为长时期亲自在这里开荒种地,所以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荒凉之地,苏轼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将其命名为“东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在黄州的四年里,东坡生活清苦却过上了解脱自由的日子。这种生活的变化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之前,他讽刺苛政,笔锋尖锐,恣意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而现在,诚如林语堂在文中所言:“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当苏东坡不再囿于朝堂之上时,他找到更远阔的瞭望。在这里,苏东坡给天下写出了四篇笔下最精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除此之外,他也善于从生活中小事中找到安顿自己的方法。
林语堂在书中记述了苏东坡关于睡眠的方法。苏东坡在入睡之前,会不厌其烦的把被褥塞好,躺下后会翻来覆去把躯干安放妥帖,直到把自己摆放适当又自在舒服为止。在要入睡时,闭上眼睛,细听呼吸,等到呼吸缓慢均匀时就差不多了。倘若这时身体有发痒的地方,也不再移动,而是用“毅力精神克服之”。
苏东坡善于做菜。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猪肉极贱,很多人都不愿吃。他发明了一种炖猪肉的方法: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再用小火炖上几个小时,再放一点酱油。这就是传说中的“东坡肉”的做法。
苏东坡做鱼也很有方法。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过之后放点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一些葱白,一直煎,半熟时再放几片生姜,浇上一些咸萝卜汁和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趁热端到桌上吃。
“苏东坡这个人物个性太复杂,方面太多,了解不易。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醉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