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
明明记住了定理但不会用,错了的问题重复出错,同样的问题进行变式就不会做了……这是学生常常遇到又琢磨不透的问题。影响学习的因素太多——知识的积累,学习的动机,学习习惯,对学习价值的认同等等。“深度学习”是解决上面问题的核心。正值期末,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让我也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可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她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体验。如果这个源泉枯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如果教学停留在知识点的传递上而不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就偏离了其本义和目的。因此,把外在于学生的、和学生没有关系的知识,在教学中转化为学生主动活动的对象,从而与学生建立起意义关联,并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转变成学生成长的养分。这里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这恰恰是在教学过程中最难的环节。主动性从何而来?在体验。我们的学生应被培养成为具备专家思维和复杂沟通能力的人——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即问题解决的策略和路径。这就是在教研中反复提到的“问题——情境——活动”。生活中,我们面临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结构不良的,能否去繁存简提取出关键问题,转化为已有知识去解决特别重要。这不正是“学习”要培养的基本素养吗?因此,在知识掌握基础上的知识迁移和应用就至关重要。正如书中所说,迁移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指标,“应用”则是迁移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徐细节过得最佳途径。如果把学习活动看作一个闭环结构,那么“迁移”便在闭合处,既是学习开始的端点也是学习结束的端点,从别处“迁移”来,又从这里“迁移”到别出去。我们的教学中,之所以出现开头提到的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实现这一“闭环”。
怎么去发现这样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或创设情境呢?书中提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两次倒转——教师可以用“两次倒转”的教学机制来引导学生操作教学材料展开深度学习。第一次倒转是指学生本身的学习经历,是直接从人类知识提炼出的结果出发学习;第二次倒转的作用,就是“重新经历”。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现实水平出发,帮助学生典型的、简约的经历人类发现与构建知识的关键环节。学生的“活动”要简约的、典型的经历结构性的关键过程与关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