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活动与体验”在所有内容的教学中都是核心。谢冕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中所谈及的诗歌欣赏者的活动与体验,与教学无二,正是深度学习所要遵循的过程。谢冕所说的“再创造”“再经历”“在体验”正是教学活动中不同于“最初创造”“最初体验”的教学特点。他所说的“把诗人有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练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的过程,正是教学的“第二次倒转”的部分,即通过“还原”“泡”,使学生能够再次经历、再次体验。而这样的额经历;体验,一定与学生自己原有的经历有关,会生发出新的体验、提升原有的经验。
如他所说:“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他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也正因如此,领略诗人书写诗歌的目的,并不是诗歌欣赏的最终目的,也正如教学的目的不知识掌握知识一样,“所谓诗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进行”。
三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本质与变式”回答的是如何处理学习内容(学习对象)才能够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实现迁移的问题。也就是说,发生深度学习的学生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能够由本质推出若干变式。
把我本质的过程,是去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分辨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区别的过程,也就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教师将事物本质的文字描述告诉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地去把握的过程:或是“质疑”“探究”,或是“归纳”“演绎”,或是“情境体验”,等等,总之,要使学生与正在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灵魂联系。只有这样,事物的本质才会显现,事物也才会在学生面前在展现出它最生动、最鲜活的风采。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求学生具备深刻而灵活的思维品质,而这种思维品质也正是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把握事物的本质,是以简驭繁、削枝强干的前提,更是建构知识结构的前提。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便能️于万千事实中把握根本,由博返约,头脑清明;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能认识本质的多样表现、各种变化,才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里的“一”,便是本质,是关于事物的基本原理,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便是这样的核心内容,如物理中的万有引力;化学中的氧化还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