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形成怎样的性格,一般源自于遗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里说: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
有爱的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有毒的父母种下的是恐惧、愧疚和负罪感。
前者养成良好的性格,后者导致很多性格缺陷,甚至形成人格障碍,毁掉孩子的人生。
本书中,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案例,讲述了有毒父母的七种类型。更重要的是,作者写出了成功帮助咨询者摆脱痛苦的具体过程,给予读者可参考的指导。
比如鼓励咨询者去原谅残忍虐待过自己的父母,这曾经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作者发现,这种表面上的“原谅”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反而加重了咨询者的自罪感。
咨询者斯蒂芬妮少女时期曾遭遇继父性侵以及母亲的几任男友猥亵。十六岁的时候,她离家出走,成为一名性工作者,在被顾客殴打受伤住院期间,她认识了一位护工,并与之相爱结婚生子。重建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但是因为早年的创伤,她难以走出严重的抑郁。
斯蒂芬妮花了两年的时间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缓解,于是走进了作者的诊所。
作者发现斯蒂芬妮的宗教信仰和她内心的真实需求相抵触,也就是说假装的宽容和发泄愤怒两种力量在角力。作者通过让她参加小组活动,从其他受害者身上照见自己的内心,终于有一天,斯蒂芬妮压抑的情绪暴发了,说出了心底的愤怒和怨恨。
这是她整个疗程的转折点。
斯蒂芬妮认识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比“原谅”更重要。
因此,作者说:
通过我这些年的诊疗经历可以看出,只有从有毒父母的控制下解放自己,才能获得情绪和内心的真正平静,并不一定非要原谅他们。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这个案例解答了我的一个困惑。平时遇到遭受原生家庭“毒害”的咨询者或者朋友,我也是经常鼓励他们多去内观父母的付出,从而原谅父母的过错,重建爱的链接。我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并不是每次都有效果,我也感受到了像斯蒂芬妮那样的抵触。我有时也质疑自己做得对不对?
答案是否定的。
这个案例让我明白,“原谅”或者“不原谅”必须是咨询者的需要,而非父母的需要。
是否原谅,取决于咨询者理清自己的情绪以后的选择。
当父母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愿意为此承担责任,请求原谅的时候,“原谅”才有可能发生,才有意义。
相反,如果父母固守旧的观念,推诿责任、否认事实,甚至继续实施虐待,炮制毒药,咨询者做出单方面的“原谅”,是没有作用的,反而会因为强迫和压抑的情绪对自己造成二次伤害。
有的父母,真的不可原谅。
有些“原谅”是咨询者在道德、信仰的捆绑下要求自己做到的,这种理性分析得出的“原谅”,不如“不原谅”。
“不原谅”本身就有治疗意义,这意味着咨询者具备了拒绝父母的勇气,放下了改变父母的期待,决心承担起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责任。
关键是,当咨询者接纳了自己对父母的“不原谅”,就等于把父母的责任还给了父母,然后才能从内心原谅自己,去拥抱内在小孩,拥抱那个当初无奈、无助的自己,与自己达成和解。
这时,性格圆周上缺的那一角,被自己内心滋生的爱丰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