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翻译
前几天看到一篇德国媒体抱怨与中方并购谈判中遭遇语言问题的文章。内容并无太多新意,但就是这样一篇简短的文章,居然先后被很多公众号转载。
戳中了多少人的痛点。
很可能的一种解释是,客户认为优质翻译价格太高,于是选择了廉价的翻译公司,拿到不堪入目的稿件,以为他们看到的就是这个行业的全部。
然而作为业内人士,我们并不能责怪客户有失鉴别能力。
毕竟在这个市场上,不堪入目的稿件大量存在。
毕竟在这个市场上,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毕竟在这个市场上,码字只是多数人的一种谋生手段而已。
很是让人绝望对吗。
2 摩托车
前阵子看《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摩托车的外表虽然很粗糙,但是内部却很精密,很容易因为你动作不灵活而受损。这就是所谓“技术人员的感觉”。对知道的人来说,它很容易明白,但是对不知道的人来说,就很难形容。如果你看到没有这种感觉的人在修理车子,你一定会像那辆车子一样痛苦。”
爱死这本书,因为摩托车像极了文字。
摩托车是工具,文字也是工具。修摩托车需要感觉,码文字也需要感觉。摩托车坚硬又娇嫩,文字亦无所不能却于细节之处精微无比。
甚至在职业道德层面,文字工作者也要像摩托车修理工一样填写工时单——我们是应该尽善尽美将摩托车功能发挥至极,还是简单修补之后让车主感谢我们控制成本,满意离开,至于会不会半路抛锚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66号公路上,我亲见几个摩托车骑行者在沙漠中骑行、消失在视线中。四处了无人烟。以天为盖、以地为席,骄阳似火、尘土飞扬。他们有的只是摩托车。有时候,工具和人的依存关系就是可以如此纯粹。
3 良质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几乎通篇都在讨论一个概念——“良质”。
什么是良质?作者花了一本书的篇幅,我自然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或许,良质是追求卓越。或许,良质是心有神明。又或许,良质是浪漫,良质是美感,良质是一种情怀、一种心态。
良质更像一门无用之学。它不会给你太多实相的物质,但每个内心有梦的人还离不开它。
“你能从技巧高超的技术人员身上觉察到这种[古典和浪漫的良质的]融合……他们有耐心和关怀,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但是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与手中的工作融合为一,因而产生了内心的宁静,能够独立处理自己的工作。”
“如果有的人工作很枯燥——或者手中的工作迟早都会变得很枯燥——为了让自己过得愉快些,他会开始选择良质,然后悄悄地为自身着想而追寻这个目标,因此使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他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更有趣的人。”
爱死这本书,因为这像极了我想要的文字流经自己的感觉。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只要零部件搭配正确,摩托车就可以行驶。但是一个运转良性、设计酷炫的摩托车,一定需要良质参与其中。
文字亦然。只要每个词都正确,传达意思就不成问题。但是你选择让读者内心拧巴、不得不二次加工,还是一气呵成、身心愉悦呢?
4 我们的行业
翻译中是否有良质存在?
掐指一算,也几乎从业十年了。可惜,多数时间我所见到的,连形式逻辑的正确都谈不上,所以轮不到良质和有趣出场。
偶尔质疑自己的文化。
见过了太多不像中国文字的中国文字。五千年积淀,何以在文字工作者手中落魄到连人话都不是的地步?正如超脱于五千年文明的旅行者,眼中何以只剩下买买买?
见过了心怀各种动机入行的人。多数时候,谈的是我要、我要、我要。眼里没有光。我知道,这个行业很难在他们手中有所改变。
偶尔看到一些光芒在稚嫩的面孔闪过,一阵惊喜。忽闪而过的光,或许可以带他们走很远。
5 我们的中国
不仅翻译行业缺少良质浸润,整个中国社会好像都被埋没在浮躁的氛围中。
在拉斯维加斯迈凯伦机场,一位美国安检员把我拦住,说了一句,姑娘,这里是美国,我们不急着赶路。
他终于把对中国人的不满发泄出来了。而我,竟无言以对。
因为面对世界名画时,我听到最多的是:真好,走吧。然后在下一副画前面重复相同的话。我们对美的诠释仅限于按下快门的刹那。
因为中国人出现的地方,多半还是笼罩着到此一游的急促,加塞、拍照、上路,心急火燎地追求人生涅槃。
相比之下,在美国西部小镇,傍晚阳光下,城市街边传出的是悦耳的钢琴声,有些出自尚显稚嫩的学生,有些出自耄耋老人。斜阳映射,音符诠释了什么叫岁月静好。
或许,这就是“良质”与“朴质”的现实呈现?
些微不同,不是可以用“我要”换取的。我们的中国需要良质参与其中。
6 我们的未来
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翻译行业会不会消失?
我确定一定及肯定的答案是不会。但这个问题又要具体分析。科技发展一定会带来行业整合。剔除“良质”之后的“朴质”,有很大可能被机器取代,但“良质”是无法用非人力替代的。
作者在书中提出,“我个人的感觉是,这就是世界不断改进的方法:让个人越来越珍惜良质,仅此而已。”
或许,改变翻译行业的方法,也仅此而已。改变我们社会环境的方法,也仅此而已。
你问我这个行业有没有前途?这个行业会不会改变?
我的答案也是肯定的。
但前提是,改变要从你自己开始。而你,要心怀热爱,眼里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