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烂大街的话,我每天都在真切体验着。跟着感觉走,会发现世事奇妙无比。
我流水账一样平白无奇记录的没有手机的一天,读到的每个人,看到不同的点儿。朋友留言,去看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谁的人生都不易。我心里一动,也去看吧。
母亲恢复的很好,妹妹替班让我回自己家。假期到尾声了,无论多么不情愿,生活都要继续。今天洗了脸,描了一下眉,涂了点儿口红。先去山上磕头。感恩泰山老奶奶的护佑,更期盼国泰民安,人人心中不苦。然后去看电影。知道自己品味不高,记录片能不能看下去也是未知。为了生活的仪式感,有种装叉的豪迈。
影院很萧条。一个人的专场。如果电影不好看,我就睡一觉。音乐突然响起,吓我一哆嗦。胆小的还真不行,灯灭后黑下来时有闭黑关的感觉。
前面的内容感觉莫名其妙,不了解导演,一边看,一边百度。不过那些普通人的脸我太熟悉了,尤其是这段时间在老家这里陪护母亲。因为搬迁,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有了质的改变,但父辈们一生操劳,曾经的沧桑和辛苦都刻在了脸上。农村那些场景在我看来既熟悉又陌生。
贾平凹的那段几乎无感。有一样技能拿得出手都会改变命运。他字写得好。人在电影里看着顺眼很多。
余华竟是个那么乐观开朗的人,居然是牙医,他没在农村生活过?可见作家这活儿也是祖师爷赏饭的。他的作品我只读过《活着》,可是《活着《》多压抑啊。最神奇的是,我在前日写过一篇小文,缘由是我会无端想起八十年代读过的小说,提到十月和收获。余华谈到这一节时,我不禁笑了。
梁鸿,和我同年,看了她,我放心了。这是我这段时间来看到的同龄人中比我还显老的一个。我也是十五岁出来上学。她说不能提到母亲,就像我在低落时不能提到儿子。特别能理解。我至今记得在领导那里说到儿子突然泪崩的场面。
父亲去世前,就是她说的母亲的状态。什么都不能做,但大脑是清醒的,痛苦可想而知。所以父亲去世,与他与我们都是解脱。交不上学费的情形,不久前刚听别人讲过。
她讲到了大姐。很能共鸣。几次哽咽,不能说。烧纸磕头的一幕,我潸然泪下。大姐择偶时的不敢高攀,大姐的付出。与我家很相像。我就是大姐。我家付出更多的是二妹,她和梁鸿大姐一样现在就在乡镇卫生院。大姐和父亲的那些信,让我想起我和父亲之间,也有很多类似的信件,父亲的信写的很文艺,开头”淑会吾儿”,亦或“莹儿”。有了弟弟后,他一度也很无措,压力很大。
陌生又熟悉的人和场景让我很投入。不想去看任何的评论,只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一下。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安慰,不需要道理,而是懂得。我们一直在寻找同类。当知道我们虽然是孤单的存在,却又有那么多自己,心就会踏实很多。
这是我看过的体验最好的电影。不过,当放映厅的灯光亮起,我才发现,还有另一个人也在。